陸惠鋼
摘要 目的:探討兒童炎癥性腸病的臨床特點、治療和預后。方法:收治炎癥性腸病患兒16例,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結果:潰瘍性結腸炎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消瘦、便血等;克羅恩病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關節炎、口腔潰瘍等。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EsR、CRP、WBC升高,ALB、HB下降,而CD患兒CRP升高顯著,且優于對照組(P<0.05);經藥物治療,癥狀均好轉。結論:根據炎癥性腸病患兒的病變特點以及臨床表現,選擇適當病理學、影像學、實驗室檢查,能對患兒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從而利于其預后改善。
關鍵詞 兒童;炎癥性腸病;診斷;臨床特點;治療
在臨床上,炎癥性腸病(IBD)屬于胃腸道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具有反復發作的特征,其中包括未定型結腸炎(IC)、克羅恩病(CD)、潰瘍性結腸炎(UC)。任何年齡的人均可發生炎癥性腸病,而20歲以下人群的發病率達到25%~30%,對此類人群的生長發育以及生活質量產生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因此本文對16例兒童炎癥性腸病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以及臨床治療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現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炎癥性腸病患兒16例,男9例,女7例;年齡2~18歲,平均(6.73±2.38)歲;其中UC7例,CD9例。
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其全部的臨床資料,對其臨床表現、消化道造影檢查、內鏡檢查、CT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臨床治療進行總結、分析。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處理研究所得的最后數據。在處理數據過程中,x2用以檢驗計數資料,t值用以檢驗計量資料,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臨床表現:UC患兒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消瘦、便血等;CD患兒表現為發熱、腹痛、關節炎、口腔潰瘍等。
實驗室檢查結果: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ESR、CRP、WBC升高,ALB、HB下降,而CD患兒CRP升高顯著,且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病理結果及腸鏡表現:病理結果顯示,16例患兒主要以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多量淋巴細胞、酸性粒細胞等浸潤為主,而腸鏡表現主要為結腸以下潰瘍灶等,見表2。
治療及預后:16例患兒均接受臨床針對性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短期激素治療、抗生素治療、口服潑尼松、艾迪莎、氨基酸配方粉等。經藥物治療,16例患兒便血癥狀好轉,且病情恢復穩定,肛瘺及其他癥狀均好轉。
討論
炎癥性腸病是青少年時期以及兒童時期比較常見的慢性胃腸道疾病,且青少年時期發生克羅恩病的概率非常高。目前炎癥性腸病的發病原因和機制尚未明確,而大部分學者認為,炎癥性腸病的發生與免疫功能失調、環境因素以及遺傳易感性等3方面因素綜合作用有關,即由腸道內大量細菌導致的腸黏膜過度免疫反應。具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者,還會發生嚴重的腸黏膜損傷。近些年在臨床治療炎癥性腸病患兒的過程中,其治療方案逐漸由緩解臨床癥狀發展成為最大限度修復腸黏膜。傳統治療炎癥性腸病的藥物有激素、5-氨基水楊酸、免疫抑制劑等,而在對此類患兒的治療中,一些新藥物也逐漸發揮著重要作用。采用腸內營養療法治療炎癥性腸病患兒,既能有效緩解和控制患兒的炎性病變,又能對腸黏膜加以修復,并促使患兒整體營養情況顯著改善,因此對于患兒的生長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在本文的研究中,UC患兒表現為發熱、腹瀉、腹痛、消瘦、便血等;CD患兒表現為發熱、腹痛、關節炎、口腔潰瘍等。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ESR、CRP、WBC升高,ALB、HB下降,而CD患兒CRP升高顯著,且高于對照組,差異對比P<0.05;16例患兒均接受臨床針對性治療,經藥物治療,16例患兒便血癥狀好轉,且病情恢復穩定,肛瘺及其他癥狀均好轉。因此可以看出,IBD患兒的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結果不具備特異性,而通過CRP水平能對患兒的病情發展以及預后轉歸情況進行判斷。
綜上所述,根據炎癥性腸病患兒的病變特點以及臨床表現,選擇適當內鏡病理、影像學、實驗室檢查,能對患兒進行早期診斷和治療,從而利于其預后改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