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葉
摘 要:問題是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催化劑”。有效的課堂提問會使學生關注課堂,將目光聚焦,圍繞著問題進行探究和分析,在推理的基礎上進行辯證思考,歸納總結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文章主要探究了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進行發散思維,使其掌握知識。
關鍵詞:初中化學;有效提問;思維能力
一、針對要點直接提問,一針見血
教師的課堂問題應直截了當,使學生了解學習內容和課堂要點。教師直接提問,用問題來陳述課堂重難點,會有助于學生突破重難點,并在對知識的探究中內化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原子的結構》一課時,主要學習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了解原子結構中的一些規律及構成原子的粒子間的關系;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為了使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掌握化學知識,教師可以直接提問核外電子排布的一般規律是怎樣的?學生在直接問題的引導下會主動探究,了解問題答案。問題增強了學生探究的目的性,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實現高效課堂。
二、根據規律連續提問,循序漸進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提出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深入探究的問題,那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教師要先提出相對簡單的問題,之后逐步地增大難度,以此引導學生“更上一層樓”,使學生在擊破學習困難后可以感受到成就感,更加主動地思考。例如,在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為了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可以得心應手,教師要通過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對實驗步驟和實驗原理進行了解。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實驗裝置是怎樣的,制取氣體的發生裝置應考慮什么因素?用實驗裝置來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綜合分析的能力,促進學生科學態度的形成。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二氧化碳制取的化學方程式是怎樣的?并鼓勵學生討論制取二氧化碳在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方面,與制取氧氣的哪種方式類似?問題會促進學生主動地處理信息,在溝通中更深刻地理解知識。學生在對一連串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中會逐步了解實驗的步驟和方法,掌握實驗原理,進而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輕松應對,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實現有效學習。
三、結合學生反向提問,探究方法
很多時候教師都是圍繞知識點進行提問,以鼓勵學生直接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產生情緒上的倦怠,從而影響學生的判斷力和思維能力。教師要不斷地變化提問方式,采用反向提問的方式來促進學生思維的轉變,引導學生通過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的質疑,在探究中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時,多數教師關注的是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以及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的探究,課堂上教師會給學生一些酸和一些堿,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反應過程和反應現象,學生則按部就班地探究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為了打破學生的這種順向思維,教師可以在課堂伊始鼓勵學生探究:酸溶液和堿溶液可以直接倒入下水道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要對酸溶液的特點和堿溶液的特點進行分析,探究他們的關系,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這種逆向思維促進學生從結果去探究化學原理和化學反應現象,有利于學生的主動思考和課堂參與。
四、關注課堂表現提問,集中精力
教師的課堂提問要突出教學重難點和知識要點,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有效提問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專心聽講。例如,當學生做小動作或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將學生的目光集中到課堂上;或是當學生沒有參與課堂思考或討論活動時,用一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參與探究,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在思考中掌握知識。
總之,問題是點燃學生思考主動性的導火索,教師要關注提問,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指明思路,促進學生主動總結歸納,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提高分析和總結能力,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運華.中學化學中的素質教育途徑探析[J].科技信息,2010(24).
[2]方戰勝.中學化學教學中增強環保意識的幾種途徑[J].廣東化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