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馬
摘 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全面實行的背景下,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我國教育事業關注的重點,政治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其對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實現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主要針對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課堂轉向進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給我國相關教育同仁以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高中政治;課堂轉向
在我國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學科要對主要教學環節和關鍵領域進行改革,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前提,以學生滿足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德為基礎,明確育人目標和教學任務。高中政治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基礎學科,其具有較強的人文性、綜合性以及理論性,其主要任務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對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具有核心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需要突破傳統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的束縛,以學生發展為核心進行根本性轉變,實現政治教學的深化改革。同時,政治教學還要將政治學科的方法、原理、觀點和概念融入學生生活中,促使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理性思考和深刻體會政治知識的應用性和價值性,通過教學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一、認識轉向:從單一教學轉變為素質浸潤
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學受到應試思維的影響,教學模式單一陳舊,教師在講臺前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在臺下只能被動接受,教師成了課堂的中心和主體,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以及主體性遭到了忽視。在這種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大,缺少對知識的主動探究,而學生與教師的交互過程,也脫離了真實、鮮活的世界,教學內容固化、教學方式陳舊、教學目標抽象,失去了政治學科的育人價值和意義。
高中政治是向學生展示馬克思理論的重要學科,其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會發展規律,通過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鍛煉學生面對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名人格健全、素質良好的合格公民。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政治學科的特點,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前提,轉變教學觀念、創設教學情境、關注學科價值、突出核心素養、把握教學目標、回歸教育本質,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例如,在學習《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以下兩段文字資料,資料一:在2015年,我國修訂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該部法律在懲罰力度、監管責任和責任主體方面具有新亮點,提出要對違法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并且追究相關涉案人員的刑事責任;資料二:近些年,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地溝油、毒大米、瘦肉精、塑化劑、白酒門、鉛超標以及南山奶粉等事件,社會對食品安全更加關注。在學生資料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以生活為角度,對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第二,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闡述我國政府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初衷。上述兩個問題具有較強的生活性和綜合性,涉及道德素質、消費者權益、政府職能等知識點,將實際生活與理論邏輯和生活現場充分結合,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
二、實踐轉向:從單一課堂轉變為內外兼修
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高中政治教學的基礎和核心。但是以往的政治教學更加強調知識的掌握和接受,忽視了知識的探究和應用,學習行為變成了被動記憶和接受的過程,壓抑了學生對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對學生智力和思維的發展帶來了束縛。高中學生受到社會因素、認知能力、思維方式、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的影響,對一些深奧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概念缺少認知能力,而這種實踐與理論相脫節的教學模式,也對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帶來影響。
高中政治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集公民教育、社會認知和理論教育為一體,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大的實踐舞臺,堅持社會實踐、生產勞動和教育教學的有機融合,強調實踐養成、重視實踐教育、關注實踐體驗、喚醒學生熱情、調動學習氛圍,真正發揮政治學科的育人價值。
例如,在學習《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以下資料: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生態問題不斷涌現,城市霧霾成為困擾環境建設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也積極開展了土壤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大氣污染治理的三大戰役,發出了向污染宣戰的歷史最強音,同時,政府、公眾和企業共同行動起來,聯動協作、群防群控、群策群力,加強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社會經濟更加穩定、綠色的發展。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請同學們結合發生在身邊的環境保護實例,分析環境保護對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性。這道探究題立足于當今社會的熱點,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探究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實踐調查,并且自己歸納總結環境污染的原因和具體治理措施,將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充分結合,促使學生在探究中完成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評價轉向:從單一評價轉變為多元評價
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舉措,其也是政治教學的關鍵內容,但是受到升學率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中,過于依靠筆試成績,顛倒了課程與評價的關系。同時,政治教學評價過于強調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的知識需求,導致教學缺乏變通性和靈活性。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導下,教學評價要實現多元化,其不僅要涉及教師和學生等多個評價對象,同時還要包含學生成績、教師能力、教學過程等多個方面,因此,學校要積極推動教學評價轉向,重視教學過程、發揮評價作用、實現有效學習。
例如,在學習《文化創新途徑》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下段材料:經過世界遺產會議的一致通過,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作為世界地域跨度最大、使用最久、時間最早的人工運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在文化內涵、水利技術和社會經濟方面具有獨特價值,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在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大運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請闡述大運河申遺成功的經濟意義和文化意義。該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可以對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際調查能力進行鍛煉。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以問題為核心,開展合作式、體驗式和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結語
高中政治作為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學校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其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升的積極意義和重要性,并且通過有效策略實現教學課堂的轉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未來的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銘劍.營造合適教學空間,培育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6):115-116.
[2]陳哲遠.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政治時政述評活動的開展[J].西部素質教育,2018(6).
[3]閆曉燕.辯證課堂,理性人生——淺談對高中政治核心素養中理性精神的理解[J].教育現代化,2018(3):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