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遠鳳
摘 要: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著重培養學生知識與實踐結合的能力即知識的應用能力,形成獨特且有實效的學習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模式;教學模式
一、創設實踐情景,營造自由民主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應用數學。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數學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這一非智力因素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優化課堂,質量相同的教學內容,方式的優化有利于質量的大大提高。在對話模式下,師生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不僅可以增添學習樂趣,而且能有效提高課堂的質量,達到追求課堂質量的目的。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充分掌握基礎概念知識,是學生養成數學學習邏輯思維和提高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先決條件。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敢于提問、主動提問、樂于提問,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積極、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課堂教學——完善問題解決策略
數學學習的樂趣就在于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探索性,學生只有充分掌握數學規律和解題思路,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課堂上、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才能保證數學邏輯思維的養成和熟練應用。在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探索教學情境、探尋問題答案。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是創新意識培養的基礎和前提,同時,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也是新課標教育理念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能力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有耐心、有信心,并且堅持不懈。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通過相互交流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等各方面能力,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優化課堂,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新型教學模式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極其重要。例如,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小組合作學習起源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運用在教育領域中,有利于形成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等。在新型教學模式普及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斷地發展。
在當前教學中,借助形象事物進行講解是常用的方法,這可以減輕學生理解的困難,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融入邏輯思維鍛煉,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強大起來,還要防范學生對各種道具形成依賴,意識懶惰,不愿主動思考。小學數學知識相對零散,以基礎知識為主,所以需要合理設計課程,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這一過程會對學生的概括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幫助作用。概括和歸納是另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對同一本質屬性的事物進行整合,可以加深理解,從中獲取新的認識。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定理,為計算提供了技巧,縮短了浪費的時間。當然,教師需要根據具體內容和實際需求,選擇最為適應的方法,使教學效率達到最高。
在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規劃教學目標,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打造有趣靈動且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和有效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數學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松.如何構建充滿生命力的小學數學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8):212.
[2]陳淑如.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J].統計與管理,2016(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