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翠芬
摘 要:三年級是由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小學階段中語言文字訓練和運用的關鍵時期,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對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提高學生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將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
關鍵詞:三年級;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運用
一、激發學生語言文字訓練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才有動力,才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三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多數只有10到15分鐘左右。為了提高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積極性,教師必須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學生學情,找準訓練點,精心設計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活潑、靈動的課堂中產生思維的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達到語言文字訓練和運用的目的。
二、運用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
1.品詞析句,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挖掘語言與情感的結合點,使語言訓練與情感的熏陶融為一體。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讓學生在品讀中理解、感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方法之一。
2.巧用文中的空白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文章中的一些空白點,讀起來讓人意猶未盡,正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教學時,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這些空白點,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馳騁,就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在教學《女媧補天》的第三段時,文中寫女媧找五彩石忙了“幾天幾夜”“找啊找啊”。但是沒有具體寫出她這幾天幾夜是如何尋找五彩石的。我就抓住了這一留白點,引導學生進行補白練習。我設計了這樣的訓練:為了尋找五彩石,女媧都去了哪些地方,她是怎樣尋找的呢?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完成填空:女媧又找啊找啊,她來到( )一無所獲,她來到( ),一無所獲,她又來到( ),還是一無所獲。學生結合第一自然段的內容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了想象。在匯報交流時,有的說:“她來到山上,看到到處是碎石,她只好用手一塊一塊地翻找,她的手被碎石刺破了,腳也被磨破了,還是一無所獲。”有的說:“她來到河里,挽起袖子,伸出雙手仔仔細細地摸呀找呀,還是一無所獲?!痹诰毩曋?,雖然有些學生的想象不是很豐富,用詞也不是很生動,但他們都能根據課文內容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通過這樣的想象說話,訓練了學生文本學習的遷移能力。
3.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明確要求“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很好的學習語言的例子,無論是敘事、議論,還是寫景、狀物,作者都經過字斟句酌,進行過語言文字的錘煉。因此,很多課文中的語言都非常優美、生動,能給人以啟示。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這樣的詞句。特別是三年級正處于作文的起步階段,引導學生積累好詞佳句更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學生通過平時不斷的積累、運用,會把從書上學習積累到的東西逐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4.通過小練筆,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如果能根據教材特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筆,加強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和運用,就可以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在三年級的小練筆中,教師可以通過句式模寫訓練法,將重點句中的關鍵詞保留,讓學生改寫,或發揮想象自由仿寫。同時可進行“造句訓練”“讀句訓練”“擴句訓練”“縮句訓練”等。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已經有了一定的句式、句群的基礎,上了三年級,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構段的訓練。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常見的一些構段方法,并通過平時的小練筆,扎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促使學生吸收課文的語言材料和表達方法。
三、結語
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運用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經過不斷練習,養成習慣,才能促成所學語言的全面內化,達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愛清.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的訓練[J].作文成功之路(上半月刊),201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