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至關重要而現狀卻不容樂觀,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已迫在眉睫。學生學習興趣的缺乏既有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也有教師教條化教學模式的問題。“大水漫溉”的課堂教學使得學生難以喘息更何談主動思考、自發學習。文章針對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實踐后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方法,使得今后的教學有的放矢,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學生;厭學;策略
在當今,學生的“厭學”現象成為困擾學校較普遍的現象,造成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錯綜復雜,需要學生個人努力,教師的幫助。對此,筆者結合自身教育經驗分析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一、考試制度仍未擺脫應試教育
雖然現在實施素質教育,但考試的存在注定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陰影,在高中是這樣,初中仍然如此,雖然現在取消擇校、排榜等應試教育手段,但學生手冊上用優良等級制度來評定學生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這些根本沒有減輕學生負擔,學習量依舊很大,每學期仍有期中、期末考試,學生在學校每天平均上7~8節課,大半是文化課程,課后孩子每天的生活并不輕松,八小時的工作量對我們成年人都倍感身心疲憊,更不用說年齡尚小的學生。
二、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學生過早地背負出人頭地的重擔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速,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競爭壓力也就隨之而來,因此很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就向孩子灌輸“努力學習,否則沒有好工作”等思想,要求自己的孩子學習一些特長或知識來背上要好好學習的精神負擔,他們在家長們的監督下每天出入各種輔導班,如:鋼琴、英語、畫畫等,而這些學習并非出自孩子自己的意愿。因此如此強壓式的學習只能帶給孩子巨大的負擔,再加上每個孩子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發展水平并不能整齊統一地達到學科的統一標準,對于一些不感興趣的學科肯定無法學好,而很多家長甚至老師不理解,一味指責,使得學生變得沒有信心、厭學情緒與日俱增。一旦有了這樣的抵觸情緒,他們一想到將來在學校還要學習,自然而然就連基本的課堂學習都十分厭惡。
三、教師思想是否轉變是學生厭學產生的重要因素
在學校對學生影響較深就是教師,可為了追求好成績,教師把更多目光關注到優異成績的學生,對成績落后、紀律不好的學生常常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教師無法創設生動課堂情境,教學方式陳舊乏味,課堂缺乏激情也讓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導致一旦面對難點知識,學生就知難而退,產生惡性循環,學習成績一再下降。而不少教師常常不找自身原因,只一味責怪學生,導致學生學習情緒低落,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知道了學生厭學的原因,我們就可以思考相應的解決策略。
1.教師要懂得常識學生
在學校,教師就是學生心目中的楷模,你的關愛將成為學生自信、樂學的動力,教師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著個自獨特的優點與長處,要與學生平等相處,讓學生喜愛與你交流,建立起對老師的信任感,逐步增強自信心。對于后進生教師要利用“一幫一”“同伴互助”等方式讓他們能多與其他同學和睦相處,得到大家更多的支持、關愛與幫助,讓他們喜歡班級、喜歡老師、喜歡同學,愿意在班集體里成長與學習。
2.教師要堅持鍛煉自身教學能力
教師不能馬虎對待任何一堂課,應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細心設計教學過程,懂得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形成嚴謹治學的工作作風,飽含一顆堅持探究的研究心態,逐步調整與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學技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具備優秀教學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3.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讓學校與家庭教育更好的銜接
教師要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多和家長配合,在家庭里,家長要給這些不愿學習的孩子多一份理解,找出他們厭學的真正原因,對癥下藥,在學習方面給予幫助,不要過高要求,要及時對他們給予肯定和鼓勵,逐步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對于孩子的特長培養,采取孩子自愿的原則,民主地放手讓學生去選擇自己喜愛的課外學習項目去學習,從而使得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好一技之長。
參考文獻:
[1]陶春紅.中學生厭學現狀分析及對策[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
[2]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