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松巖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碎片化、圖片化的閱讀方式成為了人們獲取知識、文化的捷徑,而傳統的閱讀方式——讀書,卻變得越來越奢侈。由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猶如一股清流,緩緩地浸潤著文化類綜藝節目市場。《朗讀者》將文化、情懷做到極致,用節目帶動文化,使得讀書得以重新回歸到人們的視野。
【關鍵詞】文化情感類;電視節目;《朗讀者》;閱讀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4-0079-01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
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
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北宋黃庭堅
一、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
讀書以煉心,讀書雖不能幫人抵御歲月摧殘下的衰老,但一如董卿,世人都說她是真正的美人,那是因為她有聞過書香的鼻,有吟過唐詩的嘴,還有看過字畫的眼,是賦有詩書氣自華。被文字浸養過的人,是不一樣的。董卿、《朗讀者》一時間成為了人們共同關注的熱點。
文化、內涵、情感、情懷、立體閱讀已經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朗讀者》的代名詞。極具知性的總策劃人、主持人董卿在談及《朗讀者》時,曾一語道破其節目設計的理念: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就是《朗讀者》。
傳播、文字、生命、情感這四組詞語成為了一個橋梁和紐帶,維系著《朗讀者》中每一位朗讀者與觀眾之間的情感,以及對文學作品中所展現的內容的情懷。正是對文字的久別重逢,又是對經典文學的溫情表達。《朗讀者》猶如一股股清新的暖流,流淌進人們的心田。時代的快速更迭,生活節奏的加快,信息的爆炸,社會的浮躁,人心的浮動,傳統的閱讀方式逐漸流失,人們開始陷入文化焦慮中。正當人們意識到文化焦慮的嚴重性,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時做出了重要講話。
在眾多文化類節目中,《朗讀者》節目的出現成為了一是的熱度和人們共同探討的話題,也成為了文化類節目中最具有口碑的電視節目,《朗讀者》成為了文化綜藝類節目的全新標桿。而一切在眾人看來都堪稱完美的《朗讀者》節目,將文化元素、情感元素融為一體,并通過朗讀+訪談的形式將精神文化傳播給大眾,而這種將中國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朗讀、傾訴給大眾時,讓大眾有了一個全新的情感體驗。也正是這種全新的情感體驗、精神相通使得節目能夠得以創新成功。
二、《朗讀者》傳播的精神文化
《朗讀者》作為電視文化綜藝類節目,再次掀起了文化類節目的年度大熱,而其“大熱”的背景下正是體現了觀眾的需求。同時也正是符合了大眾傳播中將精神文化傳播于觀眾,讓觀眾在節目的諸多情感、故事中能夠體會和感悟這份精神文化,從而打造更具有人文情懷的節目內容。
縱觀現如今的互聯網環境,碎片、短、快等已經成為了互聯網能夠帶給大眾的速食文化,而越來越多的大眾無法能夠沉淀下來,真正地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普通民眾在離開學校后,除了這些渠道,大家似乎能夠了解到真正純粹的文化少之又少,這類文化綜藝類節目成為了人們獲取文化、感受文化內涵、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徑。
《朗讀者》最大的可取之處正是將不同年齡段的人都可以聚集到電視機前,觀看整檔節目,將各個年齡段的認知得以統一,可以說節目的制作理念和切入點正是——情懷。人文情懷、精神情懷的關注成為了節目能夠與不同年齡段形成精神共鳴的重要因素。就目前各大電視臺推出的節目類型來看,綜藝節目泛娛樂化的形式居多,泛娛樂化已經成為了綜藝節目在制作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形成的“不良反應”則是同質化、內容缺乏內涵等。當人們對泛娛樂化的節目內容產生審美疲勞時,更渴望一個有品位、有內涵的節目能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朗讀者》節目模式的創新并不單純地局限于其節目的流程創新、節目的形式的創新,更多地是集中于在制作時,將人文關懷、人文情懷、無處不在的感人情懷一直感染著大眾。節目不僅傳播最經典的文學內容,還通過文藝作品抒發當事人的情懷,把一個有品位的內容傳達給受眾,引導受眾提高審美。
情懷永遠具有較大的能量,在這種情感的能量下,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深厚的人文情懷給人以啟發和力量,觀眾也正是在這情懷的感悟和震撼下,傳承著文化的內涵和希望。也讓更多的人能夠重新拾起書本,重新走進閱讀的海洋,這也正是《朗讀者》這樣一檔文化綜藝類節目所做到的最大的影響。
在《朗讀者》這個舞臺上,用一種對生活的儀式感為人們呈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傳統文化、文字的關注。二者的結合,成就了《朗讀者》的完美,將這個看似小眾的文化綜藝節目成為了大眾共同喜愛的熱門,節目用帶有溫度的故事和情感,讓所有的人們在期待中感動著,感悟著……
參考文獻:
[1]劉志紅.《朗讀者》—用創新精神與匠心精神打造文化類節目新標桿[J].新媒體研究,2017(16).
[2]鄧永強.精神分析視域下的電視文化類節目[J].北方傳媒研究,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