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梓聰
[提要] 互聯網時代,許多金融企業借助互聯網工具,針對大學生群體開放小額免息貸款。本文通過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大學生群體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互聯網金融下大學生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并嘗試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P2P;大學生借貸;互聯網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8日
一、互聯網借貸平臺行業發展分析
(一)互聯網金融的定義。互聯網金融把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在“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下,向傳統金融業態滲透,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變革性的影響。
(二)互聯網借貸平臺分類(P2P、傳統電商平臺、分期購平臺)。P2P,即互聯網金融點對點信貸。P2P網貸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把資金借、貸雙方信息進行匹配,通過此平臺,借款人可匹配到相應的貸款人。分期購平臺種類五花八門,如分期樂、人人分期等,其中大多數是根據實名用戶的消費數據計算“分期購”的額度,用戶可在平臺上進行“賒賬”消費。同時,傳統電商平臺也開展了分期付款業務,如花唄、京東白條。

(三)互聯網金融企業對大學生網貸業務情況的發展策略。與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機構不同,互聯網金融參與者深諳互聯網規律,通過互聯網平臺這一新興媒介,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具備參與度更高、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擴大金融業務的覆蓋范圍。目前,大部分網貸平臺將自身設定為交易性平臺,本身擁有一定的交易功能,以借貸雙方為對象,發展成為小額借貸活動提供相應信息服務的機構,成為大學生線上消費、借貸的首選目標。
(四)相關部門監管政策。隨著政府部門監管的深度不斷上升,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進入行業洗牌階段,2017年下半年,銀監會等監管部門三度發文,對P2P網絡借貸機構進行清理整頓,明確了網貸平臺合規備案時間點,要求平臺2018年4月底完成備案登記,同時應向社會公眾公示相關信息。
二、大學生借貸現狀分析
(一)調查樣本說明。為了客觀、全面地了解大學生互聯網借貸的現狀,筆者針對目前大學生互聯網金融借貸問題,面向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在校學生,通過轉發互聯網調查問卷、現場隨機派發回收問卷等方式,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關于大學生互聯網借貸現狀進行抽樣調查。
本次抽樣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305份。調查主要包括:(1)調查對象對無抵押信用貸款平臺態度如何;(2)調查對象是否知道借貸平臺的借貸規定;(3)使用網貸平臺的原因;(4)調查對象對互聯網借貸平臺的監管政策;(5)自己或身邊是否受到校園貸的困擾。
(二)大學生互聯網借貸現狀。根據問卷數據,本次調研中接受調查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生對互聯網借貸呈現出以下特征:
1、互聯網借貸廣告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宣傳。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不斷深入以及廣告商對精準投放廣告策略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借貸平臺針對大學生群體。例如在網頁廣告、視頻網站廣告、微信朋友圈廣告中,利用大數據進行精準的定點營銷。根據調查結果顯示,63.5%的大學生收到過互聯網借貸平臺打著“低利息”、“0首付”等口號投放的廣告。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34.3%的學生并不知道此類平臺會設置繁瑣的提前還款條件或逾期不提醒等方式使學生陷入“高額違約金”的漩渦,涉及的學生比例均勻分布在大學四個年級。(圖1)
2、大部分學生對互聯網借貸平臺持抗拒態度。81%的學生表示從來不會考慮使用無抵押信用貸款平臺;2.9%的學生持信賴態度,表示曾經或正在使用此類產品;16%的學生對此持搖擺態度。(圖2)
根據在校學生對于無抵押信用貸款平臺的態度,我們根據被調查對象的年級進行的交叉分析,發現曾經或正在使用平臺的均為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大一、大二年級學生大部分對平臺持抗拒或搖擺的態度。(圖3)
3、非理性消費成為大學生借貸的一大原因。從樣本數據來看,46%的學生使用網貸平臺用于購買電子產品,49.6%的學生使用網貸平臺用于繳納學費等學習型消費。數據同時顯示,有5.1%的學生使用網貸平臺用于賭博。此類學生雖然占比小,但是通過網貸平臺獲取資金用于賭博造成的社會危害程度遠遠大于其他類型原因,這方面值得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警醒。部分學生甚至由于躲避債務而中途輟學。(圖4)
三、大學生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展面臨的問題和風險。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逐漸讓大眾所熟知,并日益壯大。但在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部分企業由于非法集資、非法吸儲等違法經營被查處,部分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經營不善而破產或者關門,跑路現象屢見不鮮。互聯網金融尚未完全構建自我監管和風險控制機制,部分金融企業利用市場監管漏洞從事非法活動,沖擊金融市場的秩序和穩定。當前金融平臺出現了一些現象和問題:
1、流動性風險。互聯網金融本質上也是金融活動,眾多平臺為了維護已有客戶以及開拓新的市場,以虛高的收益率爭奪市場。無論是第三方支付,還是網貸平臺,其冒進的經營方式加劇了流動性風險。
2、法律風險。互聯網金融尚處探索發展階段,缺乏在民間融資借貸方面的規范性法律,在互聯網金融準入、合同的訂立、借貸雙方身份認證問題等方面也尚未建立完善的規則制度,一旦借貸雙方因交易發生爭執,將無法得到法律的保障。
3、安全風險。互聯網借貸門檻低、渠道成本低、行業規范尚未完全建立,一旦發生債權糾紛,借貸雙方的利益無從保障。況且,任何人都能輕易地進入這個平臺,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交易行為,不利于交易雙方利益的保護,一定情況下沖擊社會穩定。
(二)校園借貸的危害endprint
1、校園貸款具有高利貸性質。不法分子將目標對準高校,利用高校學生社會認知能力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勢,進行短期、小額的貸款活動,從表面上看這種借貸是“薄利多銷”,但實際上在這種平臺借貸,貸款利率為銀行法定利率的20~30倍,極大地增加學生的負擔。
2、校園貸款會滋養大學生借款的惡習。目前,大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于父母提供的生活費支持,若父母提供的費用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非理性消費需求,可能會轉向校園高利貸獲取資金。對于高額利息的泥潭,學生群體并沒有能力償還,嚴重者可能因無法還款而逃課、輟學。
3、若不能及時歸還貸款,放貸人會采用各種手段向學生討債。放貸人掌握學生個人信息,學生一旦不能按時還貸,放貸人可能會采取暴力方式追債,威脅學生的人身安全,沖擊高校的校園秩序。
四、應對措施
(一)明確和完善監管主體和監管模式。首先,監管部門根據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類型,理順其業務范圍,在此基礎上確定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主體,明晰業務監管范圍;其次,由于互聯網金融活動具有交易迅捷、頻繁和虛擬性等特點,監管部門應利用高新技術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測、警示與應急處理機制。
對于如何加強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首先,政府要明確監管主體,針對互聯網金融交易快速、頻繁和虛擬性等特點,完善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體系;其次,人大加大對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科學立法、修訂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配套法律體系;最后,公安機關嚴格執法,打擊破壞互聯網金融的違法行為。
(二)設立統一的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準入標準。《網絡借貸行業準入標準》作為目前全國首個互聯網金融平臺行業標準,對目前P2P監管現狀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標準》不僅在資金的第三方存管、清結算分離、風險管理制度、定期信息披露、出借人利益保護方面確立了新的監管要求,更對注冊資本、從業人員備案等做出了嚴格規范。
(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首先,監管部門結合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點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互聯網金融監管法律法規體系的頂層設計;其次,對于基于傳統金融行業和傳統金融業務的法律體系,補充和增加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相關內容,使其能夠與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發展相適應;最后,人大加快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立法進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社會信用體系構建、信息網絡安全維護等與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法律體系。
(四)針對大學生群體加強相關防范意識的宣傳。針對大學生群體加強防范意識的宣傳,必須從源頭上去遏制消費需求。首先,要求大學生群體加強對自身消費能力的認識,理性消費;其次,家長和學校定期加強對大學生防范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危害性的教育,提醒學生警惕校園貸,遠離不良借貸平臺。
主要參考文獻:
[1]唐歡,屠西偉.互聯網校園借貸平臺視角下大學生借貸現狀分析[J].現代商業,2017.5.
[2]潘徐欣.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監管的問題和對策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16.
[3]朱文博,涂家麗,張景艷,張晏,韓菁.大學生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現狀及風險防范研究[J].財政與金融,201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