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

【摘 要】本文以“水育文化”為例,從三個方面論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有效途徑: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實現課程的系統性;深入開展主題研修,追求課程的特色化;切實提供制度保障,追求課程的規范化。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 課程校本化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52-02
2001 年,我國開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列入新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這是踐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既是新課標改革的重點、亮點,又是新課程改革的難點。國家《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開設這門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加深實踐體驗,提升責任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十六年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權等方面做了諸多有益的探索,總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程度高、開放性強、不確定因素多,以及教師缺乏系統培訓等原因,課程的有效實施依然存在較大困難。
為了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開展,2017 年 9 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高中階段的具體目標包括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四個方面。筆者認為,要使國家的指導綱要落地生根,花開遍野,必須實現課程的校本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了學校。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解決學校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及教育質量。二是在學校中。要學校部分或全體教師共同分析如何開展綜合實踐課程,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學校中加以有效地實施。三是基于學校。即從學校實際出發,挖掘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種種潛力,讓學校的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這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一、精心做好頂層設計,實現課程的系統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個課程體系,在實施中要統籌考慮課程的層次和要素,實現各個要素的整體性生成,從而統攬全局,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路徑。
以筆者所在的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為例,學校以“水育文化”校本課程為核心,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從“生命之水”“生長之水”“生活之水”三個維度構建課程體系。生命之水課程,以修身教育課程為提升點,主要從價值引領、精神激勵、心靈培育三個方面展開,以成人典禮、畢業典禮、高考誓師大會、感動校園十大人物評選、水的智慧征文比賽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理想、信念、價值觀等層面上提升人的精氣神。生長之水課程,以國家課程為關鍵點,主要從學習能力培養、合作能力培養、創新能力培養三個方面展開,在學科教學中浸潤水的精神勵志課程;從行為層面培養學生“水”的行為,以讀書節、模擬聯合國社團、藝術節、辯論賽等綜合實踐課程引導學生有水的神韻,爭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生活之水課程,以養成教育課程為著力點,主要從習慣養成、靜氣涵養、定力培養三個方面拓展水的特質德育課程。從認知層面,激發學生“水”的品性,通過遠足拉練、書法訓練、崇善講壇、主題值周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心理、性格、意志品質等方面把“水”的精神內化為個性品質。通過系統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現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二、深入開展主題研修,追求課程的特色化
所謂主題研修,就是學校引導學生把平常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經過整理、歸納、提煉,篩選出具有典型意義和普遍意義的問題,轉化為值周研究的主題。以主題研究的形式來統帥值周的研修活動,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合作、交流、共探、共享的研修機制和模式。主題研修按照“發現問題—提出方案—深入研究”的思路,為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在引領學生主題研修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2016 年秋季,學校強化自主教育,實行自主體驗德育模式,通過課程培育、精神引領、活動育人、主題值周、社會實踐等途徑,積極探索、完善自主體驗德育模式。在自主規劃——自主選擇——自主體驗——自主評價——自主激勵——自主調控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信、自立、自律、自強的意識和能力。其中,主題值周是自主體驗式德育的重要環節。學校的中層干部和值周班班主任對值周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引領和指導,包括值周主題的確立、解讀與調研,常規值周的管理、反饋以及檢查結果的運用,值周班學生的自我教育等。
一年來,主題研修活動既關注師生的成長,又關注學校的發展,主題有溫度;既有真實的管理情境,又有教師的系統引領,指導有力度;既有自主學習意識的喚醒,又有參與能力的提升,推進有深度。在選擇值周主題、設計調查問卷、選擇調查手段、設計實施方案、收集分析數據,形成研修報告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同學們學會了思考,學會了理性看待問題,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能力。集體榮譽感和班級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大家不僅關注書本,而且關注廣闊的世界,學會思考和判斷,不斷提高組織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把學生培養為具有國際視野、厚德博學、文理兼長的卓越人才,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選擇意志堅韌、智慧靈動的“水”引領師生的行為,促進師生的精神成長和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豐富多彩,靈動創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浸潤在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中,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思想靈魂得到洗禮,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學校著力打造八大品牌活動,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蓬勃發展,通過主題研修,增強學生的價值體認,培養責任擔當意識和服務社會的高尚情懷。南寧三十三中的“水育文化”以超凡的智慧、堅定的信念和深刻的哲理,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帶著水的靈動和諧,呈現出與眾不同魅力。這些活動及其主題如表 1 所示。endprint
三、切實提供制度保障,追求課程的規范化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已經實施十六年,其獨特的課程價值和地位在高中應試壓力大的教育背景下難以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保障。這既有教師對課程認識不到位,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不足的原因,又有學校缺乏科學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課程運行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國家推行、學校自主開發與實施為主要途徑的大背景下,構建學校的課程制度,保障綜合實踐活動校本化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程制度是課程行為主體共同遵守的,有效促進課程的規劃、開發、實施、管理、評價的一系列規程和行為準則。課程制度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是學校實現課程自主更新的機制,具有規約、保障和激勵功能。
(一)課程規劃彰顯文化性
課程規劃要以學校為基礎,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這三級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從課程的目標、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課程的評價等環節滲透學校文化,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課程規劃要用明天的眼光開設今天的課程,用未來的戰略做永恒的事業,想在深處,站在高處,做在細處,落在實處。
(二)課程開發具備明確性
課程開發要建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行為規范,降低課程開發和實施中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達到課程資源開發的常態化和利用的有效性。在德育管理中強調“四自”——自我教育、自行管理、自主學習、自信成長,在教學管理中強調“四學”——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
(三)課程實施強調民主性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包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排課、學生的選課指導、學分管理、教學管理等。為了讓大家遵守制度,保障課程的實施,必須通過民主審議的方式,讓師生從內心認同制度的價值,自覺遵守規則。
(四)課程管理突出規范性
課程管理包括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考勤制度、學生的成長記錄袋管理制度、教師的聘任制度、備課制度等。這些制度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實施具有約束和規范的功能,使課程參與者認同其價值,并內化為自身行為的規范。
(五)課程評價注重校本性
課程評價是確保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監督反饋系統。課程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不斷提高和課程的不斷發展。因此,學校要建立完善的符合學校特色的課程評價體系,實現課程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評價過程的動態化,評價主體的互動化,以利于充分發揮師生的優勢,讓教師實現研究型的教,實現教得準的目標;讓學生實現自主性的學,達到學得活的要求。
總之,做好頂層設計,深入開展主題研修,切實提供制度保障,對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意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有利于促進學校課程建設,有利于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能夠促進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能力,滿足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
【參考文獻】
[1]杜建群.實踐哲學視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J].2012(4)
[2]劉博智.中國教育報[N].2017.10.31
[3]施環紅.教師教育論壇[J].2017(2)
[4]和學新,張丹丹.全球教育展望[J].2011(2)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