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結合筆者的班級管理實踐經驗,論述通過抓好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和班級精神文化培植,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使之成為幼兒園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學前教育 班級文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79-02
中職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意識普遍較強,但也存在過分關注個人得失、很少關心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吃苦精神欠缺、情緒不穩定、學習意志薄弱、學習興趣低下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那么勢必會對學生的成長以及就業帶來很大的影響。學前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之處是這個專業的就業目標很明確,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知道自己將來要到幼兒園工作,但幼兒園對老師的要求有哪些,自己去幼兒園要從事什么具體工作,都不太清楚。當初,她們是帶著茫然又復雜的情感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為此,作為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加強文化學習和技能學習,培養良好的職業意識,營造積極的班級文化,提升個人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說過:“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睂W前班的女生們由來自不同地域,有不同教育背景和鮮明個性的獨立個體構成的,而“班級文化就是能夠把散落的師生個體串成一個整體的那一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是一個班級發展進程中逐步積淀下來的一種聚合力,是一個班級特有的精神標記”。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感,凈化學生的心靈,并挖掘她們的潛能,升華她們的各種情感,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
一、制訂三年培養方案
建立班級之初,筆者先明確教育目標,即教育是“為什么”“做什么”“要什么”。結合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學校的德育工作要求、學生職業生涯的特點,制定三年的培養方案,并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正。培養目標如表 1 所示。
二、具體實施過程
班級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謂物質文化,是一種“顯性文化”,比如教室墻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塑像;懸掛在教室前面的班訓、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等。而精神文化,則是一種“隱性文化”,包括制度、觀念、班風、學風和一些行為規范。
(一)抓好物質文化建設
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明亮、整齊、潔凈的教室能夠讓師生在舒適、愉悅的環境中開展學習和工作,能“使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組建班級后,筆者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求學生對教室進行凈化、美化,做到天花板無蜘蛛網,玻璃擦拭明凈,地板保持整潔,無亂扔垃圾等現象。精心布置教室,設計帶有幼兒園特征的學習園地和板報,充分利用各個角落,設置成“衛生角”“讀書角”“文娛角”等,課桌擺放整齊、有序。教室前面是學生視覺接觸最多的地方,黑板兩邊布置成信息公告欄、值日生安排表、課程表以及張貼《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黑板上方張貼班級口號。
(二)培植高尚的精神文化
中職生處于人格塑造的發展階段,雖然她們在初中階段得不到太多重視,養成了諸多不良的行為習慣,但學生內心還是有向上、向善的愿望,她們渴望有個和諧融洽的大家庭,渴望良好的人際關系,渴望得到老師和同齡人的認可。針對這些特點,筆者主要從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健全班級管理制度,建立班級組織機構
健全的班級制度包括文明禮儀要求、儀容儀表標準、日常管理常規、衛生制度、獎懲制度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筆者讓大家參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相關管理制度,制定稍微做點努力就能遵照執行的班級制度,再以民主表決形式形成定案,與班主任簽訂承諾書,把制度內化成意識,使學生都能自覺遵守。
組建班團干隊伍,明確責任分工。為了培養學生的組織和協調能力,針對班干部的選拔筆者主要采用輪換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班級管理,上至班長,下至小組長、舍長,一月一換,基本上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有兩次機會擔任班干。對班干部筆者主要以鼓勵為主,即使做得不夠好的班干,筆者也會耐心指導,包容她們的過錯,培養她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每個學生愿意參與,愿意為別人服務。同時每周讓學生自己評價,評選出多種“班級之星”,并給予張榜表揚和物質獎勵,加強班級正面的良性的教育。
筆者還嘗試進行企業化管理班級,讓學生參照幼兒園的組織機構,設立園長、副園長、教務主任、總務主任、年級組長等,按照幼兒園日常管理進行運作,使學生盡早進入職業角色,自覺以教師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2.多樣的活動增強班級凝聚力,展現個人風采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精力充沛,活潑好動。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在融洽的氛圍中放下自我,展現性格,增進彼此的了解,同時能夠增強班級榮譽感。幾年時間里,除了學校組織的文藝會演、球類比賽,筆者還開展班級趣味運動會、書法比賽、朗誦比賽、讀一本好書等活動。作為班主任,學生開展活動的時候一定要親臨現場,做好總協調工作,讓學生時刻感受到班主任的關愛,把班主任看作班級一分子。
3.技能比拼形成學習內驅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職學生不愛學習,但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從第二學期起,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每個月都設置一個主題,有“書法月”“繪畫月”“舞蹈月”等,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分組完成主題活動訓練,月末匯報演出,并且設立獎金進行嘉獎。主題活動的開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了她們的技能水平,同時融洽了同學之間的關系,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意識。
4.主題班會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筆者利用好主題班會的陣地,引導學生用積極的理性信念看待人生和處理身邊的事情,教會她們悅納自我,相互接納,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在生活中合理地表達情緒和表露情感。同時還通過案例、視頻等形式,教給學生自我防護、自我保護的方法。對于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早戀現象,筆者不采用打壓的形式去解決問題,而是通過“如何在戀愛中自重自愛”“給未來的他的一封信”“怎樣提升自我魅力”等討論讓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進行自省,促進自我進步。
5.加強社會實踐,豐富學生閱歷
社會也是一本教科書,作為班主任,筆者更希望學生把社會當成一面鏡子,學會適應社會發展的真本事。三年來,筆者帶領學生到幼兒園見習,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幼兒園幫工,及時掌握幼兒園教育的前沿動態和對幼兒教師的要求;開學初做好總結,制訂自我培養目標和計劃,及時彌補學習上的欠缺點。
6.加強班主任個人修養,以起到榜樣作用
有人說“什么樣的班主任帶出什么樣的班級”,這話不無道理。班主任的態度風格、言傳身教和為人處世在一個班級中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三年來筆者高標準嚴要求自身,堅持每天出操,信守對學生的承諾;精心備課,上好課;注重教師儀容儀表;積極參加各類比賽,獲得較好成績。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的作用。讓學生深感欽佩教師的同時,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最主要最顯著的效果體現在,要使一個人開始思考自己是怎樣的人,自己身上有哪些優點。通過積極的班級文化,讓學生重新拾回自信,敢于施展才華,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目標,形成開闊的視野和完善的人格,這是筆者作為班主任的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何艷芬(1974— ),女,壯族,廣西崇左人,崇左市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