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穎
摘 要: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在接受教育,所接受的主體教育大致分為三大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校內教育)和社會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的最初教育,它的教育影響伴隨著人一生的成長;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學習成長的黃金階段,它是系統(tǒng)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并德智體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社會教育,也是校內素質教育的補充和延展。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棵樹的話,家庭教育就是樹根,學校教育樹干,社會教育是樹冠。這三大教育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在人一生的主干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發(fā)展,它們組合構成了青少年時期教育的基本體系。
關鍵詞:教育體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支柱
人在一生所接受的教育當中,家庭教育是最初的,從胎教、吃穿爬行、0~3歲前的育教、幼教都是從家庭開始,從學校的義務教育、高校教育,直到社會,家庭教育也沒有因此而退出,而是一直伴隨青少年的成長,為他們提供家庭生活幫助,積極地參與青少年在學校取得的學業(yè)成績,幫助他們在校外接受個性素質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就像人的脊柱,貫穿教育的一生。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庭教育的力量
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家庭教育是根本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是孩子最初最早接受的教育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否優(yōu)良、土壤營養(yǎng)是否健康直接影響著孩子是否能茁壯生長;孩子生活學習的習慣、道德品行的養(yǎng)成,愛好興趣的萌芽,都與家庭所賦予的環(huán)境和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說,每個人的意識品質、個性性格、禮儀道德、認識理想、求知興趣都是首先在家庭獲得熏陶與啟迪。美國人泰曼·約翰認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2.家庭教育的職責
家庭的職責是設定明確的規(guī)則和承擔的后果,監(jiān)督青少年的行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以家族或家庭構成的教育,如制定家風家規(guī)家訓等,對人的行為舉止、交友治家、為人處事進行了規(guī)范教育。在《陸游家訓》中,“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指出家庭要時刻關注青少年的成長狀態(tài),對不良行為時刻進行教育。一個家庭的組建負有多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家庭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具有教育職責的。而很多家庭錯誤地認為,教育只在學校,放棄了很多對孩子啟蒙的教育,這種損失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刺激了我國許多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往往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只在學校或社會機構,尋找各種機構進行蒙氏教育、從小送出國等,忽視了家長自身的力量。但這個“起跑點”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長自身,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能涵養(yǎng)人的一生,還能為社會及國家培養(yǎng)有價值的公民。
3.家長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
家長是影響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積極的父母養(yǎng)育將挖掘孩子的最大化潛能。西杰爾·麥克吉利庫狄認為:“不管是通過期望、鼓舞等來增強對孩子的鼓勵態(tài)度,還是在家庭環(huán)境中通過交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父母的觀念都會通過父母的行為影響孩子的發(fā)展。”很多家長還沒真正認識到自己就是教育者,往往忽視了自身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忽視了家庭教育的職責。家長不光為青少年生活提供高度的關愛和支持,還要和青少年進行積極地交流,青少年愿意從家長那里尋求建議和忠告。
(二)正確處理家庭教育和學校、社會教育的關系
1.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教育的特點
家庭教育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先,它的早期可以推至胎教時期。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對早期教育有重大影響。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1964年出版了《人類特性的穩(wěn)定與變化》一書,提出了有名的智力發(fā)展的假設: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fā)展最迅速的時期。我國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曾說過:“幼兒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其教育目標應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fā)展,為接受進一步教育打好基礎。”為此,在早教行業(yè)里默認為早教的最佳時期為0~6歲。幼兒期是人生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抓緊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學習效果,這個時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為主導,一些社會教育機構來輔助,都是為孩子將來進入學校教育夯實基礎。
2.家庭教育是長期性的教育
學校教育是有期限性的,只對某個年齡階段開設相對應的教育課程;社會教育是間斷性的、選擇性的,在不同時期對某個領域進行培訓;只有家庭教育是不間斷的、長期性的,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因為只有家庭、只有父母是時刻關注孩子的終身成長,是積極投入的。家庭的環(huán)境、父母的期望教誨及引導、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理想的構建、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產生的教育影響力也是長期的。
二、學校教育承擔著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鍵
(一)學校教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在學校里接受計劃性的指導,系統(tǒng)地學習文化知識、社會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的教育。學校教育是青少年受教育最集中、最系統(tǒng)、最牢固的,其為將來步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
(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區(qū)別
學校教育是專業(yè)的,它有專門經過訓練的教師隊伍,有系統(tǒng)的教學大綱,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過程。
1.教育關注點不同
學校教育主要是教學,按照教育目標,從德智體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家庭教育重在育人,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使他們心情舒暢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健康成長;社會教育重在豐富學生精神生活,通過各種活動和宣傳,使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發(fā)展學生的愛好、興趣和特長,教育關注點的不同,各教育點的任務也不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各司其能發(fā)揮作用。
2.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
教育環(huán)境一般指學校的環(huán)境教育,學校環(huán)境主要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學校這個社會大家庭中,處理師生關系;家庭教育側重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成員直接的關系;社會教育環(huán)境更加多樣化。
(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致而復雜的任務。”學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則收效甚微。在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的教育實踐中,要擺正學校教育的位置,發(fā)揮學校教育的優(yōu)勢。
1.學校教育是鏈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樞紐
在教育過程中,學校無疑是一個正規(guī)渠道和主體承載的角色,但這并不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徑。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影響力絕不遜色于學校教育,它們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完善,甚至影響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學校教育應該從校內向校外延伸拓展,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鏈接起來,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形成統(tǒng)一的教育網絡,以最大化發(fā)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2.學校教育是提高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關鍵
學校教育離不開社會、家庭的配合。由于家庭教育受父母的文化修養(yǎng)、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影響,有其局限性。學校要發(fā)揮教育的引領作用,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配合,向家庭宣傳教育方針、政策,介紹正確的教育方法,普及科學的教育知識,傳播教育理念,通過家校聯系的方式,爭取家長的配合,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并協同社會教育機構,共同促進學校教育的和諧發(fā)展。
三、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繼續(xù)延伸和發(fā)展
1.社會教育的職能
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對青少年和人民群眾進行的教育,是現代社會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部分。社會教育在現代教育中其意義愈加重要。我國的社會教育機構主要有青少年宮、少年宮、青少年學生活動中心、兒童活動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益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這些場所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為青少年提供支持、機會、項目和服務,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的實踐課堂。在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質、養(yǎng)成行為習慣、提高科技素質、發(fā)展興趣愛好、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社會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我國社會教育發(fā)展相對落后,但在社會教育日益發(fā)展的當下,盡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還處于輔助和補償地位,越來越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臨的問題還是不容忽視。第一,社會教育管理者隊伍的匱乏,管理體制不順,投入保障不健全,發(fā)展后勁不足。第二,公益性社會教育場地投入不足,分布不均,發(fā)展不平衡,不能滿足青少年發(fā)展的需求。第三,社會教育魚目混雜。由于社會教育是多方面的,且無處不在,隨時發(fā)生,有政府的、社會團體的、社區(qū)的。一些社會教育機構以經營性創(chuàng)收為目的,偏重于培養(yǎng)特專長學生,背離教育初衷。社會教育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整合,進行規(guī)范化的管理,真正發(fā)揮服務青少年、服務社會的功能。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各有針對性、各有功能,在各自的領域發(fā)揮著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它們需要緊密相連,卻各有分工,各司其責,各負其能地發(fā)揮出本身應有的特色和作用,互補不足,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青少年社會教育研究——以武漢為例[J].中國青年研究,2007(12):4.
[2]魯良.論青少年性教育體系的構建[J].懷化學院學報,2006(10):173-175.
[3]顏湘穎.論青少年法制教育體系的構建[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3(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