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 林國平 答英娟 陳蘊霞 馬曉蔚 崔志龍 遲煥祺 孫健
摘 要:在西方意識形態不斷滲透的嚴峻形勢下,我國高校面臨意識形態安全的挑戰。高校體育課程采用多層次、多途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體育作為一門學科,在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體育課程應結合高校體育的實際,對體育課程教學資源的基本內容、開發途徑、合理利用及其科學管理進行分析和論述,目的是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提供依據,同時鞏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高校 體育課程 教學資源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2
近年來,西方國家對我國不斷滲透其思想意識形態,我國高校利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傳播和滲透各種馬克思主義、維護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領導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各高校探尋各種傳播方式堅定大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在這種背景下,本文以高校體育課程中教學資源作為切入點,探討體育教學資源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開發途徑,以其教學資源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傳播,堅定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維護社會穩定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
1 體育課程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體育的本源功能——身體的鍛煉價值就是塑造強健的體魄,特別是在近現代革命時期,身體的塑造尤為重要。黨中央歷來非常重視體育運動,通過各種體育運動來強身健體。只有身體強壯了才有精力干革命。
其次,體育的傳播功能。我國很多學者都認研究了體育的傳播功能。他們認為體育傳播是人類以體育運動為媒介進行的一種傳播活動,是體育的功能得以發揮的必經之路。體育現象或活動中無時無處不蘊涵著傳播的現象或活動。當今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挑戰的嚴峻形勢下,各高校采用多層次多途徑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傳播意識形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體育教學資源的宣傳就是以體育項目為媒介進行的一項體育傳播活動。大學生在進行體育宣傳活動的過程中,既能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又可以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讓他們親身體驗革命先輩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所從事的體育活動和體育文化教育,進而對他們的精神進行體育文化教育滲透。
2 高校體育課程是體育文化得以傳播的肥沃土壤
高校是樹人育德的園地,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宣傳教育、示范引領的載體。大學期間是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要時期,也是形成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階段。高校從不同層面、以不同形式向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積極踐行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體育課程是大學生最喜歡的課程,其學習氛圍濃厚,體育設施較好,師資力量相對雄厚,科研能力較強,具備將科研成果向體育實踐轉化的基本條件,是體育文化得以發展的沃土,也是體育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播的媒介。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對傳承創新紅色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增強學生體質、促進體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 高校體育課程開發體育文化資源的途徑
3.1 傳承和開發的體育文化項目
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利用水系、森林、山地、丘陵等條件,在原有傳統體育文化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特色體育資源,即滿足高校體育課程的需要,又能傳播體育文化。體育文化是特殊時期開展的體育項目,決定了它不可能是現在標準的體育課程。在現有的場地設施的基礎上,效仿當時條件艱苦時期采用的器材,無需特別購置。如用竹子或者藤條編兩個圈綁在兩根竹竿或木樁上制成籃球架,用廢布、舊報紙做成球;排球網可以用廢舊繩索自己編織;足球可以用皮或者布包報紙或者草縫制而成。有水系湖泊等自然條件的高校,可以是天然的游泳池,也可以采用劃船等項目進行泅渡。單杠是用一根竹竿平架在兩棵樹之間做成的等等。這些項目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向大學生進行教授,讓大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傳播共產主義思想,讓其體會在那種特殊的時期,在場地器材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革命先烈仍然以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充滿對新生活的向往。堅定大學生共產主義信念。
3.2 采用情景教學模式模仿歷史事件運動會
模仿歷史事件讓學生體驗那種艱苦卓絕的斗爭狀態,是踐行理論最佳方式。如紅軍長征過程中四渡赤水河、爬雪山、過草地、飛奪瀘定橋等都可以以此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開發體育課程資源。有條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劃獨木舟、充氣橡皮艇等模仿渡河場景;利用攀巖課程模仿爬雪山時的情景;利用繩索、軟橋、平衡木等拓展類器材模仿飛奪瀘定橋情景;利用定向越野模仿過草地情景;利用海島劃艇與登錄模仿戰爭中搶灘登陸場景等。
這些體育資源的開發,一方面,可以豐富高校大學體育的選學內容,培養大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另一方面,體育文化的融入,開辟了大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教育陣地,把體育文化根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使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體育尋求到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發揮其深厚的文化價值和作用。
具體做法可以與戶外運動、攀巖、登山等項目相結合,以模仿歷轉折之城遵義為例:以海龍屯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婁山關戰役、四渡赤水戰役等為題材,與戶外運動、攀巖、登山項目相結合,開發體育項目:包括獨竹漂、劃獨竹舟(四渡赤水戰役),登紅軍山,穿越婁山關(婁山關戰役)等。積極開發體育文化項目,并推廣至全國各地,特別是體育進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鞏固大學生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3.3 打造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校園體育文化,在特殊時期賦予它特殊任務、目的、意義而衍生的文化形態。將體育文化元素融入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之中,不僅為群眾打造出喜聞樂見的參與體育運動的良好平臺,同時也是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效載體。如紅運會項目設置都是源自真實的歷史事件,紅色運動會的舉辦既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又傳承了紅色文化理念,增強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將運動會的體育項目引入高校校園,或是將復雜項目進行簡單改編都可以在高校推廣和普及,體育文化項目的開展及普及在豐富高校大學體育選學內容的同時,既對體育文化起到宣傳作用,又對強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4 結語
高校體育課程的開展,給大學生提供了多種鍛煉身體的方式,同時也提供一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平臺,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的同時接受革命精神熏陶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對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增強學生體質、促進體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體育文化宣傳進入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具有可行性,而且很多高校已經在開展體育文化宣傳。如何在體育課程中融入體育教學資源,是我國高校體育課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也對廣大高校體育工作者提出了考驗。各高校應響應黨中央號召,因地因時制宜的開發自身特色體育文化資源,為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吳昌權.“校企聯合”雙贏模式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3):169-171.
[2] 劉懷金.高校體育理論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25(1):12,130.
[3] 靳紅櫻.淺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實現[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4):188-189.
[4] 崔樂泉,李劍中.中央蘇區體育運動的興起及其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5(7):71-74.
[5] 劉桂平.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30(8):25-26.
[6] 馬福興.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0):401-402.
[7] 汪博.高校體育課程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7(3):120-122.
[8] 韓冰楠.基于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12):87-88.
[9] 高建林.關于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資源開發的理論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11,24(1):106-109.
[10] 陳麗,孫天明.高校體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S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