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舟
摘 要:職業教育的改革,信息化的教學時代,對職業院校的一線教師有很大的沖擊。信息化的教學成為職業教育的主流趨勢,而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則是信息化教學的關鍵所在。在信息化的教學中,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專業化成長,適應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 信息化教學設計 教師專業化成長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c)-0173-02
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迎來了信息化教學時代,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比賽也成為衡量一個教師專業水準的雙刃劍。信息化教學成為現在職業教育的主流趨勢,而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是整個信息化教學的關鍵所在。作為職業院校的一線教師,面臨信息化的教學時代,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怎么將傳統的教學設計轉變為信息化的教學設計,并靈活地運用到課堂當中去,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便成了教師專業化成長中首當其沖亟需解決的。
1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理念
信息化是一場浩大的變革,運用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而職業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更是如此。同時國家教育工作會議也將“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列入其中,信息化的教育措施在不斷的完善,加強數字化的校園建設,學習無處不在,除了課堂、網絡、校外等場所也拓寬了學習的空間,電腦、手機、電視等都成為了學習的工具和手段。
信息化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取代傳統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的表現形式。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課堂是教學的唯一場所。而整個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則是要擺脫這樣的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作為教學媒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來促進學生自主了解、熟悉、掌握所學知識課堂以外的任何一個場所都可以成為教學的場所,從而更有效地解決教學內容,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則表達的就是讓人們認識到學習知識并不是機械式地去學習,而是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有不同的思想認知。而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正是尊重每個學生間的差異性,強調了以學生為主,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來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形成多元化、多方位的人才培養。
2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原則
教學離不開教學設計,而高質量的教學教育需要的是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設計。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的同時,形成了相應的原則。
2.1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學過程
信息化的教學之所以區別于傳統教學,主要就是課堂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由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接收知識的場所也變得不是唯一性。學生自主學習首先就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方式,調整學習方法和努力的過程。而信息化的教學正是體現了這一點,信息化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中的主體,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幫助者,以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模式中,學生負有自我學習的責任與義務,在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勇于實踐。
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自主性,并且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只有加強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適應信息化的時代,并不斷地成長,提高學習能力。
2.2 重視情境創設,傳授知識與技能
杜威曾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階段的開始,思維起源于疑問。”因此在信息化的教學中,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尤為重要。真實的教學情境,可以是真實的校企合作單位的工作任務,也可以是一個三維模擬仿真場景,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去學習相應的知識。
2.3 以“任務驅動”主線,重點解決教學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情境創設,真實的工作任務,以任務驅動為主線,開展學習。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從而達成有效的教學目標。
2.4 利用“小組合作”,重視協作能力
在信息化的教學中,小組分工合作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每個學生有自己的風格和優點,根據這些進行合理分組,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其優勢,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自信心。同時通過小組分析、討論、調查、互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也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2.5 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手段,促進知識建構
信息化的教學,顧名思義一定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傳統教學中雖也有信息技術的手段,但那只是作為教師講解問題時的輔助手段。而信息化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手段,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去自主學習,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資料的采集、信息的歸納,從而有效地解決問題,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知識進行整體建構。
3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維度構架
信息化教學設計在信息化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學設計在維度構架上對于課程、學生、授課內容等都要經過細致分析,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教學內容分析
對于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對于教材分析并了解教材內容,給予準確的定位后進行合理的整合歸納,以適應學生的接受能力。
3.2 教學目標分析
信息化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內容、學生獲取什么的理論知識,掌握什么樣的技能能力、并要達成什么樣的情感目標來進行實現。而這三維度的教學目標是與學生緊緊相連的,與學生的整體素質相匹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掌握知識與技能。
3.3 學情分析
同一門課,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所授課的方式,經驗與知識都是不同的。因此,在信息化的教學中,尤為的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將學生進行剖析,了解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薄弱的地方,以及每個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都要做到充分的分析。
3.4 教學實施部分分析
信息化的教學中,在課堂實施部分,主要通過情境創設,帶領學生走入真實的場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真實的任務為引線,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學習更加直觀性和形象化。同時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將學生發現的疑問、問題一一解決,不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能夠將教學目標很好地達成。也讓學生在信息時代里能夠很好地生存,并與行業接軌,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
3.5 多元評價分析
傳統課堂中的評價基本基于教師點評、學生自評、學生互評這樣的評價模式,不僅單一,而且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信息時代。
而信息化的教學中,除了傳統課堂的評價方式外,利用信息技術遠程連接行業專家進行點評,社會上顧客評價,信息技術自帶的評價模式,從而讓評價更加多元化、全方位、更具體,也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個綜合性評價,對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標準體系。
4 教師專業化成長所具備的條件
依據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所具備的就是將所講知識參透,利用課堂這樣一個教學場所,將知識進行傳授,更多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的主觀性課堂,而信息化的教學卻打破了這一切。
就目前而言中職的教師專業化仍處于往信息化過渡的初級階段。上課模式雖發生變化,但信息化手段的必要性卻表現不強,偏向于傳統。教師本身缺少出去學習的機會,因此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夠豐富,提升機會少。同時對專業技能的提升要求也不高,社會實踐少,因此對行業發展的了解也甚少,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與社會新技術脫軌。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欠缺,對于學生的基本學習動態不能把握得很準確,在教學上仍舊是“一刀切”,做不到每個學生有作業做、會做,做不到因材施教,到時學生兩級分化嚴重,學習能力強的再提升卻有限,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起來卻很吃力。因此對學生分析也尤為重要。
我們所處的信息化時代,通過對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理念、原則和維度構建分析,對于職業院校一線教師而言,其專業化的改革、提高勢在必行。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身份的改變,從主體變為引導,教學模式的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師的專業素質也發生相應的改變。
對于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教師專業化成長所具備的條件中不僅是專業知識,而且擁有觀察、分析、總結等能力,不斷強化專業素養??芍^是信息化的教學幫助了教師專業化的成長。信息化的時代,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獲取相應的知識外,還可以通過各種媒介來了解更多的知識,因此教師要不斷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
教師本身應該要不斷學習、深造,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要樂于接受新發展的事物,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新事物相結合。同時信息化教學中的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等這些要求,不僅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知識基礎,也要有強大的專業素養,能夠因材施教,把握每位學生學習狀況。
此外,教師不能閉門造車,要走進社會,走進企業,進行鍛煉,了解現代企業發展的趨勢,才能更好地將信息技術推廣給學生,讓學生與社會接軌,不與行業脫軌。
5 結語
時代的發展,信息化的教學成為教學的主流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不同與出入,這也不斷地要求我們職業院校的一線教師不能一味地閉門造車,需要不斷地充電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接手能力等都要了解透徹,最大能力地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也要樂于接受新事物,嘗試新技術、新軟件,還要走進企業,熟悉一線崗位的最新需求,給學生帶來最大的學習價值。信息化教學設計正是將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素養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并且很真實地反饋出教師的優點與不足,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專業化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欣,楊澤偉.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探討[J].職教論壇,2014(5):77.
[2] 王寅龍,李前進,李志祥,等.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方法及評價要點探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