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江情
摘 要:學前教育既是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構成,也是高校重點專業。學校要依據專業教學及人才培養要求,明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求和原則,改變以往單一的專業課程教學思路和模式,對日常教學活動進行優化。文章簡要分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提出具體優化思路,以期為高校學生營造良好的專業課程學習環境,實現該領域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學前教育 專業課程 優化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a)-0-02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一直很受關注,教學模式復雜、多元,課程設置也相對比較豐富。專業教師要結合實際課程背景,將現代化教育理念應用到日常課堂及專業教學中,幫助學生靈活掌握幼兒教育方法和思路,使其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人文學科素養,培養優秀的幼兒教師,為學前教育領域輸送專業人才。
1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求及原則
1.1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求
第一,明確學前教育特征。當前學前教育內容、模式、理念相較以往發生明顯改變。該專業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基礎,且能夠熟練掌握幼兒教育教學技能,采用正確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和指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智力發展。第二,關注學生實踐能力。以往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沒有認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增加實踐課程比重,讓學生在大學期間積累豐富的學前教育實踐及工作經驗,便于其快速適應及參與到職業中,提高我國學前教育整體水平[1]。第三,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教育理念的革新,使傳統學前教育模式及方法已經不具備適用性。學生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和實踐內容,在課程設置中應將終身教育作為指導思想,進行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
1.2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原則
第一,鞏固公共課程,重視道德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自然、科學等相關知識,為后續專業學習奠定良好基礎。鞏固公共課程,使學生全面掌握相關基礎課程知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明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加深其對學前教育專業及相關課程認識。第二,增加教育類課程,培養專業技能。靈活設置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不斷培養學生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他們的知識技能水平,使其真正明確“教書育人”的真諦和內涵,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總結出有效的教育教學經驗,繼而在工作實踐中加以應用。基于學前教育專業背景考量,高校需要增加教育類課程比重,教授學生相關幼兒溝通技巧,引導他們探尋幼兒的內心世界。同時,依托科研及創新類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其參與到相關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第三,增加前沿學科知識。高校要將前沿的學科課程作為專業教學的一部分,熟練掌握學科發展脈絡。靈活調整專業課設置,增加前沿知識,更新課程體系,使學生明確學科發展方向,激發他們的知識學習興趣。第四,合理設置選修課。選修課設置能夠挖掘學生的個性,使其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便于學生依據自身個性特征進行全面發展,結合興趣愛好,對選修課程進行靈活選擇,有助于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好地參與到學前教育領域[2]。第五,增強學前教育技能訓練。學前教育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學科背景,還需要掌握學前教育相關知識。教師完成知識吸收和內化之后,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繼而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不斷增強他們的專業能力。例如,每一學年預留2~3周安排學生到校外進行實踐,使他們在與幼兒接觸的過程中,明確幼兒的身心發育特點和訴求等,了解幼兒的心理變化,確保專業教學更具目的性。
2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優化方法
2.1 基礎課程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中囊括的基礎課程有大學語文、思想政治、高等數學等,也包含一些人文藝術、文史類、自然科學等選修課程,增強大學生的認知,不斷培養他們的文化底蘊,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較強的責任意識,滿足幼兒教育工作要求。簡言之,即通識教育。該過程中,涉及到很多非專業知識和技能,主要為了滿足社會對人的多方面需求,這是一種與專業教育不同的一般性教育。其關鍵在于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進行培養,使其正確學習、生活,處理事情等。
2.2 專業基礎課程
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具備“雙專業性”特點,無論學科知識,還是教育專業知識都非常關鍵。日常教學工作中,需要將學科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繼而內化為自身的專業素質。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包含的相關內容比較多,可細分為教育學概論、學前教育學、教育統計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等,增加教育類專業課程比重,兼顧其深度和廣度,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確保其能夠勝任學前教育工作的同時,提高學前教育工作質量。
2.3 專業課程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幼兒教育發展要求相吻合,確保幼兒教師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該背景下,需要擺脫以往課程局限,嘗試增加繪畫美工、幼兒保健學、游戲學原理等教學比重,并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此類課程的實踐性。例如,鼓勵學生嘗試幼兒文學創作、玩具制作等,通過該種方式,使其能夠熟練參與到幼兒教學工作中。開展具體教學工作時,要求學生掌握標準的普通話技能,同時還要通過舞蹈、音樂、美術、手工制作類課程,幫助學生全方位掌握幼兒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前教育水平及能力。同時,還要增加保育知識課程,便于對幼兒進行更好的照顧[3]。
2.4 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教師要合理布置實踐任務,指導學生在實習期間仔細觀察幼兒的學習情況、行為方式等,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并向經驗豐富的幼兒教師學習。除了安排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幼兒園實習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親子活動、社區活動中,以現場觀摩和教師指導,不斷提高自身的幼兒教育教學水平,具備較強的交際和組織能力。例如,一學生在實習期間恰遇某幼兒園開展親子趣味運動會,該學生參與到活動組織及現場協調中,與幼兒、家長等進行互動,并時刻關注幼兒安全,之后將實習報告反饋給專業教師尋求指導。
3 結語
高校要結合學前教育專業背景及特征,對課程設置進行優化,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應用到專業教學中,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能力,了解幼兒的心理和行為特征,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提高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成為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 周婷.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8(10):30-31.
[2] 高麗.優化本科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措施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7):9.
[3] 張麗群.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性課程的設置現狀與改進策略分析[J].鴨綠江,2015(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