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國英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革創新,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每個學科的教學方法都發生了變化,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從“按文教學”轉變為創新教學。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門基礎學科,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語文中閱讀的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吸收情況。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重要,在此,提出了互動式閱讀教學法,并進行了一些應用分析。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法;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教學
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標準規定閱讀是學生的個人行為。在我們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分析詞語、分段、概括段意,并單方面地詢問學生,這樣學生跟著老師的教學步驟一步一步地回答。這導致學生缺乏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并且教師沒有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來,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也是按部就班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然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課文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互動式的教學設計在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文章時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
一、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教學的現狀
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心靈與心靈進行溝通,閱讀就是其中之一。以文章為載體,作者和讀者進行心靈溝通。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干預性太強,語文閱讀教學始終處于一種“師生聽力”狀態,將學生的思維方向和思維空間限制住了,讓語文閱讀變成了“任務式”的閱讀,學生不會自己去閱讀、去領悟。這對于心智處在啟迪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會讓他們失去學習興趣,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的學生,學習效率是很低的。所以,開展互動式閱讀教學十分重要。
二、互動式教學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并且總是樂于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因此,在這一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為重要。互動式的閱讀教學,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互動,加之可以使用軟件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生動有趣的圖片,然后匹配音樂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時,教師講到海底魚多這一部分時,可以展示出《南沙群島洋底》的課件。在欣賞課件的同時,讓學生討論并回答:“你在海底看到了哪條魚?”學生都競相回答,課堂氣氛立刻變得活躍起來。老師再進一步追問:“海底上有這么多魚,為什么課文中只寫了這些魚呢?”學生立即投入到積極的討論中,最后意識到文中是根據顏色和形狀進行選擇和描述的。通過這種互動的方式,學生可以在愉快的環境中主動閱讀了解知識。
(二)通過提問加強師生雙向互動
提問是促進師生互動,提高學生閱讀熱情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讓學生自主閱讀的時,老師可以布置幾個小問題,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并且在閱讀完以后與同學和老師進行討論交流。但教師要注意的是,提問題要結合三個原則:一是,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難度,能讓學生有一種挑戰感;二是,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思考以及理解能力;三是,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給予學生一個可以發揮的空間。比如,在講《北大荒的秋天》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說是‘小河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呢?”這個問題既有一定的難度,同時也有一定的針對性,有的學生回答說:“因為這樣說比較生動形象。”這時教師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引導:“那可以去掉‘靜靜地嗎?”于是,又有學生說:“不可以,因為這時候的小河像一條藍綢子,展現的是靜態美。”此時,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對,這句話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河的靜態美。”這樣,學生既懂得了課文中為什么要用“靜靜地”這個詞語,又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且感受到了北大荒秋天美麗的景色,收到了良好的閱讀效果。
(三)創設互動情境促進閱讀理解
在閱讀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互動情境,按照課文內容,用情景劇的方式來構建互動情境,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從而幫助學生加強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講授《九色鹿》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找幾位同學來分別扮演九色鹿、白鳥、落水者以及國王,并讓這幾位同學按照課文內容進行互動表演,教師在這幾位同學表演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提問相關問題,這樣既幫助學生們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達到了教學效果。
總之,小學中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在學生的語文學習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沉下心來閱讀,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魏秋鳳.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互動式閱讀教學研討[J].課外語文(下),2016(7):124.
[2]鄭美靈.以學生為本盤活課堂:論小學語文閱讀互動式教學構建[J].課外語文(上),2016(12):108.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