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鶯鶯
摘 要:語文積累,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是寫不完的生字,組不完的詞語,背不完的段落,寫不完的中心思想。久而久之,孩子們的靈氣在一遍又一遍的抄寫中逐漸消彌,激情在一遍又一遍的抄寫中逐漸消弭,激情在一遍又一遍的背誦中消退,愉悅在一篇又一篇的選文中消失,語言積累仿佛是童話中萬惡不赦的老巫婆,處處與孩子為敵,令孩子談積累變色。所以,語文教學中的積累不能真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師心中該有個清楚的積累目標、方法、策略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下的坐標,老師要不斷去理解積累的意義,辯證地看待積累和表達的關系,使積累教學的意義得以彰顯。
關鍵詞:積累;有效;方法;文體;實踐
一、文體支撐探素材——讓積累有價值
不同文體在文本體式、思維方式和語言風格方面各有不同,所以在進行語言積累時,關注不同文體的語言特色,并且準確、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就成了學習語文的應然需要。
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關注了文體特色,明確了一篇文章屬于什么文體,那么大體上就能知道作者運用語言的思維方式、語言修辭等方面的特點。
如果我們在閱讀不同文本時,從未發(fā)現(xiàn)不同文體中語言風格的不同,那么閱讀教學中的積累和品味也就折損了一大半。
例如:我們不清楚《東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篇散文,就不會引導學生關注作為散文的語言形象和關注作者在句式和節(jié)奏上的精心選擇。
當我們不了解《丑小鴨》是童話時,就不會關注童話故事中那奇妙和富于幻想的語言。
如果不了解《若貝爾》是寫人的文章,就不會引導學生關注寫人文章側(cè)重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心理、動作細膩的語言刻畫。
如果不知道《橋》是篇微小說,就不會欣賞文中以精煉的詞句凸顯危急情境,巧設懸念,激發(fā)閱讀趣味,借側(cè)面描寫,環(huán)境描寫襯托主要人物的語言特色。
《望月》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散文,教學這篇課文時,把握文體特征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品詞賞句,積累語言。
課文第3~13段寫的是詩中月,在教學時可以嘗試如下設計:
1.美讀:畫出文中的詩句,然后自由朗讀,分角色讀,想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拓展:你還誦讀過哪些寫月亮的詩,這些詩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3.積累:師再出示描寫月亮的經(jīng)典名句,配樂誦讀積累。
所以我們進行語言積累時,必須了解不同文體中那些體現(xiàn)文體特色的“生長性”的言語。
二、用心尋找練方法——讓積累更有效
語文教學重視語言積累,關鍵不在教師的教學技術,而取決于教師的積累觀念,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經(jīng)常會對學生說讀文時要把文中的好詞好句積累下來,試問:我們的學生又主動積累了多少?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沒有教給學生積累詞語的方法,沒有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鞋匠的兒子》為例
師:同學們在預學單上都寫了自己認為重要而有積累價值的詞,老師摘錄了一些同學寫的詞(投影出示)
尷尬 靜默 大笑 贊嘆
你還覺得哪些詞值得積累而他沒寫上,說說。
生:名門望族
師:好,比較新鮮,以前沒有出現(xiàn)過,值得積累。
生:毫不猶豫
師:是編者建議我們積累的課文中的生詞。
師:好,學完課文,如果這些詞還在你腦海中留有深刻印象,說明你們都是善于積累的孩子,現(xiàn)在把“積累”兩個字寫在預學單上送給你。
三、積累經(jīng)驗助表達——讓積累更有意義
當我們的積累有了一定意識和方法后就應該知道,言語積累是一個不斷轉(zhuǎn)化的過程,語言的運用會使積累的語言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fā)活力,所以設計具有整合性實踐性的言語活動是實現(xiàn)言語積累的關鍵。
學習了《登泰山觀日出》我又補充了《海上日出》引導學生尋找作者從何處著手描繪日出時壯麗的景象,觀察寫作的角度有何不同。
《窮人》一課中,心理描寫特別細膩,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的類似情景,模仿課文寫法,隨文練筆,效果令人驚喜,這樣把通過閱讀積累的語言,通過實踐進一步感悟,重組、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和語言。
《山寨》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我引導學生這樣積累詞語并加強運用。
師:詩歌這么美,詩中的詞語也很有意思呢!你有發(fā)現(xiàn)了嗎?
生: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找出課文中的新詞,學習、積累。
“七拐八彎”“左轉(zhuǎn)右轉(zhuǎn)”“林遮樹掩”“多虧”“分明”“炊煙”
師:你有什么辦法可以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呢?
師:結合學生發(fā)言,指導學生拆分詞語、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結合課文插圖、想象對比、同義詞辨析、畫簡筆畫等方法了解新詞。
師:(出示詞語卡片)如果你已經(jīng)會用那個詞了,我就把它送給你,誰來試試看?(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嘗試運用)
語言積累不只是對語言的博聞強記,它一般要經(jīng)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語言積累是一種持續(xù)的學習行為,是有個體色彩的。語文課標中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中要有豐富的語言積累,但語言積累是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是單純的知識也不是一項技能,而是一個有眾多心理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兒童并不是沒有可以積累的素材,而更多的是缺少充分調(diào)動感官去觀察、感知和體驗積累的意識、方法和能力,有了這樣的體驗和指導,積累語言的表現(xiàn)欲就會被激活,而且潛移默化地將這種意識與能力遷移到日常生活中。由此,真正的閱讀就此開始。
參考文獻:
[1]周金鐘,張威.小學低年級句子教學的實驗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5(8).
[2]陳玲玲.多元設計,構建語言積累完善體系:小學語文教學重視語言積累[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