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艷
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要求教師教學要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提倡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因此,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對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應用策略
傳統的接受式、被動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意識,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學習能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小學語文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一)通過合作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培養不夠科學,容易讓孩子在班級的交往與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分享,無法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無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生生關系。因此,在語文教學課堂中使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漸漸形成開朗、勇敢的良好心理素質。
(二)通過合作形成集體的凝聚力
凝聚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班集體是否具有發展潛力的基本標準。一個缺乏凝聚力班級內部就如同一盤散沙,學生沒有集體榮譽感和集體責任感。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合作學習,會使班級更具有凝聚力,學生之間不僅僅是競爭關系,而是合作共贏的關系,有利于學生的共同進步。
(三)通過合作形成戰斗力
學生是這個社會未來的建設者與創造者。這個時代不僅需要掌握高端科技的精英,更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識的人才。培養出具有合作意識的人才,才能為社會未來的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國家、社會更具有戰斗力。
二、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合理建立小組,推進合作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不合理、不科學的合作學習容易引發學生之間因觀點不同而產生矛盾,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班集體,無法形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班級氛圍。教師應積極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積極影響,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時,如果組內人數過少,組內的交換信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會阻礙學生對語文知識完整性的獲取。但當組內人數過多時,每個學生的發言次數將會減少,參與感變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互動的效率。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可采用兩種較為合理的分組方式,一是學生自由組隊,這種分組方式能夠使小組成員更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利于建立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但自由分組一般成固定小團體,在合作學習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等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小組成員的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不會有太大的差距,讓小組成員優劣互補,但這種方式更具有規定性和任務性。兩種分組方式各有優劣,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當合作學習小組形成后,教師要給各個小組確立學習目標,調動小組成員學習主動性。
(二)豐富教學方式,激發合作學習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夠健全,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學中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讓游戲教學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在游戲教學中,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分為幾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思考描繪桂林山水的詞語,采用詞語接龍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比賽,對獲勝的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其次,將情景劇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力圖在學習《國王的新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情景劇表演,讓班級同學進行投票,選出表演最好的一組。使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合作學習更自然地融入語文課堂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得到快樂。
三、提高教師素質,促進合作學習
語文教學要從“教師主導課堂”轉變為“學生主導課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不斷提升能力,選擇合適的課程開展合作學習,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利用專業的知識指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式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將合作學習應用到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是對貫徹素質教育的一種重要體現。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笑予,程莉榮.同伴互助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26):239-240,245.
[2]鄭秀文.淺析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5(3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