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英
摘 要:多位教育專家和特級教師傾注數年心血編纂的部編本教材終于問世且投入應用了。面對新教材,小學教師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作出怎樣的調整成為許多教師關注的焦點。
關鍵詞:部編本教材;小學語文;教學
部編本教材在內容選取、順序安排以及重難點的安排上都有所變動。教師如何利用新教材,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呢?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明確學音與學字的關系,多認少寫
在舊教材的語文教學中,都是一入學就讓孩子學拼音,老師要用一年的時間來教孩子讀音、認音、拼音。但對于剛上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一上來就學拼音,會把幼小學習之間的坡度加大,打擊孩子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孩子難以適應的現象,甚至會讓孩子對語文學習產生抵觸心理。拼音只是輔助學習漢字的工具,而并非是學習語文的目的,其實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都是直接從認字開始的。部編本教材在漢字和拼音的學習中做了順序的調整,入學后先認識漢字如: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等,傳統且有趣,保留孩子對語文學習的最初印象——不是字母,而是漢字。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漢字學習才是小學階段的重點,學拼音是為了更好地識字,拼音只是學習認字的拐杖。另外學習發音就是為了不同地區的人可以用普通話交流,能交流即可,不必非要求標準、漂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降低拼音教學的難度,對發音方法不要過分要求,聲母韻母的寫法也不要求十分工整,在一年級做到拼讀準確即可,在二年級做到熟練拼讀即可。以前小學階段教師對漢字學習要求的“聽、說、讀、寫”四項全能,但是實際上很難實現齊頭并進。所以部編本教材對漢字的學習要求上也有所改變,它的編寫原則是“多認少寫”。“多認少寫”是為了提高教學結果,為學生創造獨立閱讀的條件。所以教師要明確會認字和學會寫是兩個不同的目標,在漢字的學習上要側重認字。同時,教師還要教學生“多元認字”,也就是說教孩子認字不能只依賴拼音,還可以通過偏旁、結構、字形等多個方面教孩子認字,并在教學過程中讓孩子認真體會,為孩子順利進入無拼音的實際閱讀過程做準備。
二、多背古詩詞,重視中國國學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精神與靈魂最重要的載體。相對于原有的人教版教材,部編本教材中古詩詞的篇幅顯著增大,占到課文總數的30%左右。有人說古詩詞的占比增大會增加小學生的學業負擔,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雖然新教材中古詩文的篇幅占比增大,但是對于學習要求也大幅度下降,做到會背即可。教材增加古詩詞的篇幅的目的是小學階段孩子的記憶力好讓孩子多記一些古詩詞,這不意味著當時就讓他們對古詩文有全方位的理解,并且很多情感也是低年級的孩子不能理解的,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慢慢去體會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古詩詞學習的度,不用添加過多的成人理解的內容與情感,也不要求太多的活動,做好多范讀,多朗讀,讓孩子多自己感悟詩詞的韻律之美,漢語之美,慢慢積淀一種語文的感覺就可以了。
三、重視略讀
總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們閱讀量小了,說很難看見如今的孩子們讀書了。其實,現在的孩子們閱讀量比以前增加了,只是閱讀的載體不再是書報,而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這些電子產品中為孩子們提供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并絕大多數不需要精細閱讀,只需走馬觀花的略讀,這是時代的趨勢,不可逆轉。所以為了適應這種趨勢,部編本教材中添加了很多自讀內容,把略讀、快速閱讀提到重要位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必把每篇課文都逐字逐句的精細閱讀,可以粗一些、快一些,訓練孩子們略讀、跳讀、猜讀等快速閱讀技能,并給孩子們時間讓其自主選擇、自主閱讀,從而培養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
四、重視課外閱讀
閱讀不只是課堂上的事,應該延伸到課下的生活中去。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教材也只能提供少量的課文,造成現在語文教學少讀書的弊病,所以要想增加孩子的閱讀量,就一定要增加課外閱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讓孩子進行課下閱讀的意識,鼓勵孩子們讀“閑書”。例如,把讀一篇課外文章作為家庭作業,呼吁家長和孩子一起讀等。但是,教師盡量不去限制孩子課外閱讀的文體、內容,以免打擊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當孩子們的閱讀量提上去了,語文中很多的知識、技巧,孩子們潛移默化的也就掌握了。
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如今,中國的物質生活水平上去了,但是國民素質卻明顯落后于經濟的發展,導致當下社會風氣浮躁、粗俗,新一代的年輕人價值觀也有些參差不齊,造成他們在生活中焦慮、迷茫。學習語文不僅是教孩子們讀書識字,還要教孩子們懂道理,明是非。因此部編本教材在課文的選擇上也考慮到對孩子正確價值觀的滲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孩子們基本的語文知識之外,還要帶領孩子們體會領悟課文中滲透出來的價值觀,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相較于舊教材,新教材優點頗多,關于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筆者已在文中給出了幾點建議,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康俊琴.小學語文部編本教材寫話教學策略淺談[J].中國校外教育,2018(19):135-138.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