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淵
摘 要:近年來,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工作得到了教師以及學生家長的重視,為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科學素養,務必采取有效措施拓展低年級學生思維,這對學生全面發展有積極影響。首先總結當前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常見的問題,然后重點分析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學生思維拓展措施,希望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開拓思路,探索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低年級;科學課堂;學生思維;思維發展
新課改理念逐漸滲透,低年級探究課堂組織實踐活動時,應以拓展學生思維,激發低年級學生探究興趣為目的,進而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從整體上提高低年級學生科學素質。本文針對這一論題展開探究,具有一定教育意義,同時,能夠深化低年級科學課程改革。
一、當前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常見問題
(一)科學課堂重視程度較弱
小學教師對語、數、外主科教學工作高度重視,相對來講,科學課程教學關注度較低,無論在課時安排方面,還是在實踐探究方面,科學課程所占用的時間少于主科課程,長此以往,低年級學生會片面地認識科學課程,并對該課程持消極的學習態度。與此同時,學生會錯失科學知識學習的最佳機會,這對學生科學意識培養、科學素養提升有不利影響。
(二)科學課堂氛圍相對枯燥
小學科學教師為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科學成績,實際教學中過多地傳授理論知識,組織的科學探究活動少之又少,這對學生創新思維鍛煉、思維能力發展有消極作用。并且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會漸漸弱化,如果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那么科學課堂氛圍會十分壓抑,不利于釋放學生的天性,導致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潛能被抑制。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雖然新課改要求學科教學中應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但低年級科學課程仍以教師為中心,導致學生的學習需要不能及時滿足,并且學生思維發展空間得不到拓展。例如,《暗箱里的秘密》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為完成探究任務,事前并未詳細講解“暗箱”含義,所設置的問題只是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解答,學生未能真正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只能機械記憶科學知識,最終科學課程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要求。
二、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學生思維拓展措施
低年級科學課堂應充滿樂趣,最終實現寓教于樂的科學教學目的,這不僅能夠放松學生學習壓力,而且還能鞏固科學知識,潛移默化地拓展學生思維。筆者以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為例,通過實踐研究不斷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小學生全面進步。
(一)優化科學課程教學環節
科學課程對實踐性要求較高,結合已學科學知識,組織合理的科學實踐,不僅能夠檢驗、扎實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能打造高效科學課堂,加強師生間交流,同時,有利于調動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養成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例如,在一年級“觀察魚”的科學課堂中,筆者鼓勵學生先將自己心目中的魚畫到紙上,并總結魚的特點,這一過程即鍛煉小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記錄能力的過程。之后再將真正的金魚拿到課堂,再次引導學生總結魚的特點,通過前后兩次觀察,這樣的過程能夠明顯感知學生思維的變化,進而教師有依據地制訂思維發展方案,優化科學課程教學環節。
(二)創設良好的科學探究情境
低年級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因此科學教師應借助學生這一學習心理創設科學探究情境,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并且有利于加深學習印象,優化科學課程教學質量。科學教師組織實踐探究活動時,應盡可能地貼近生活,緊密聯系教材知識,這能打破學生與探究活動的距離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積極性。例如,一年級下冊組織“觀察水”的科學探究活動,科學探究之前,筆者向學生提問所學過的觀察方法,并引導學生陳述不同觀察方法的注意事項,這既能鞏固舊知識,又能為新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待學生熱情激發后,科學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水,鼓勵學生說出水的用途、來源,并利用已學觀察方法總結水的特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小組學生分別用“看、聞、嘗、聽、摸”等觀察方法了解水的特征,最后總結得出水的特點有:無色、無味、無形狀、流動等特點。在此次科學探究中,學生思維不斷變化,并且學生意識到組間合作配合的重要性,科學實踐中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有依據地、詳細地填寫實踐報告單,這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并且學生思維能夠得到拓展。
綜上所述,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任務要想順利完成,社會發展要想得到優秀的科學人才支持,務必注重學生在科學課堂中的思維鍛煉,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這不僅與科學教學改革息息相關,而且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科學教師通過優化科學課程教學環節、創設良好的科學探究情境等措施激發學生科學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這對低年級學生思維發展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海波.新形勢下高校班長工作的初步探究:將孔子人本思想切實運用到高校班級管理中[J].價值工程,2018,37(14):3-5.
[2]萬琳,劉欣鑫.人本思想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4(14):76-7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