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教育扶貧,特別是高校資助,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精準化視域下把握好資助工作機制中的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動態管理和精準考核這四個環節,切實做到精準識別對象、全方位幫扶、資助過程的動態管理以及對資助成效的精準考核,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資助效能,這既是新時期資助工作的時代要求,也是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方針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高校 資助 精準化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4-0182-02
一、高校精準資助工作的本質內涵
截止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中共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決策,而扶貧、脫貧則是走向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扶貧攻堅戰,“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當前中國的扶貧、脫貧工作已經進入了攻堅克難的重要階段,為了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需要在扶貧的過程中貫徹精細化的扶貧思想。
而教育扶貧,特別是高校資助,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從資助對象、資助方式、資助環節和資助結果這四個方面,應貫徹精準化的資助理念。所謂精準化資助,從管理學角度來講,指通過量化指標來實現資助工作的可操作性。各高校在精準扶貧的新理念下,結合高校扶貧的特殊對象——大學生,應建立科學有效的精準資助工作機制,切實做到“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動態管理”和“精準考核”。
精準識別,即如何以科學、有效、民主的程序把貧困學生識別出來并給予合理的認定,這是資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資助工作的基礎。精準幫扶,是指針對貧困學生實行多樣性的幫扶計劃,來滿足學生的多層次需求。另外,在對貧困生經濟資助的同時,還應加大精神幫扶的力度,形成完整的精準資助政策體系。動態管理,是高校幫扶措施落到實處的保障,要求對資助工作實時跟蹤和把握,根據受資助對象的動態發展而及時調整。精準考核,是提升扶貧效率的關鍵,不僅要及時對受資助學生的扶貧成效進行評估,同時,還應對負責資助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
二、高校實施精準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高校當前資助工作精準度不高,存在兩種情況,一是棄真型誤差,即符合受資助條件的學生沒有得到幫扶;二是存偽型誤差,即不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享受到了資助政策。一般情況下,各高校以學生所在地鄉鎮或民政部門出具的證明為依據所進行的貧困認定并不精準,有存偽棄真的情況。另外,生源地和高校所在地之間存在地區經濟上的差異,簡單地用家庭收入來衡量學生的困難程度缺乏客觀性。我國高校對貧困生的資助方式以“獎、助、勤、貸、補、減、免”為主。在具體的資助工作中,往往側重物質層面,卻忽視或淡化了對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幫扶。學生由于貧困所引起的心理、學習和社交等問題往往被忽略,這完全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少數受資助的學生養成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背離了國家、學校資助政策的初衷。高校如何從發展型資助入手,著力改變以保障型資助為主的方式,這是當前精準資助工作急需解決的難題。
當下,部分高校盡管設立了資助機構,但缺乏專職工作人員和有效的評選機制,不管是組織機構還是政策體系的建設都不完善。“家庭經濟困難”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伴隨貧困生家庭經濟情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許多高校由于缺乏動態管理,致使困難學生的信息掌握不精準,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已脫離了受資助的范疇,但仍然占用資助資源。高校資助工作是一項具有動態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以學生的個人發展為目標。盡管國家與地方加大了高校的資助力度,但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卻忽視或淡化了對資助成效的評估。受資助學生的個人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兩個家庭經濟情況類似并且獲得相同資助的學生,在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等方面卻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靈活性、自信心以及在畢業后獲取高質量生活的可能性也出現了顯著差異。
三、提升高校精準資助工作實效的路徑探索
(一)摸準信息,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扶貧資助對象的精準化
高校應該加強和完善資助工作的信息化系統建設,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受資助學生的準確信息。首先,高校可以通過地方經濟困難居民的“建檔立卡”信息庫來采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信息。其次,要擴大貧困學生的信息來源渠道,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捕捉與學生個體及其所在家庭相關的各類資金流轉情況,分析學生個體資金流轉額度和頻度在所屬群體中的相對位置,判斷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在所屬群體中的相對困難程度。同時,也可以通過家訪、跟蹤校園卡消費數據以及綜合分析學生基本信息等多種方式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精準確認。另外,還要加強與扶貧、民政和殘聯等部門的信息溝通、共享和協作,及時了解困難學生的貧困信息,實現資助對象的精準化。
(二)點面結合,以成長成才為導向實現對貧困學生的全方位幫扶
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積極探索教育型資助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創新資助育人的方式和途徑,不僅要解決貧困生經濟上的困難,同時要以培養貧困生的成長成才為導向,促進貧困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可以實行差異性的資助體系,根據貧困學生的興趣愛好、個人特長和發展意愿,積極引導和鼓勵貧困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及發展性學習項目。此外,高校也可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校內、校外資源,增設勤工助學和實習崗位,讓貧困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
(三)動態管理,通過優化資助結構提高精準資助的質量
高校要推進資助管理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在加強高校內部對于資助工作的協同力和支持度的同時,要落實辦公場所和經費,特別是要加強資助工作隊伍的建設。其次,高校要加強扶貧系統的動態化管理,對貧困學生的受助信息要定期更新和維護,對于符合資助條件和已經不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要仔細區別和認定,在受資助信息庫中要及時導入符合條件的并處理不符合條件的,從而使扶貧對象有進有出。同時,高校還應建立健全應急資助體制,對因意外原因導致家庭經濟狀況發生變化的學生進行資助。
(四)以人為本,通過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提高資助效能
高校應把保障型資助和發展型資助結合起來,重視貧困學生的資助成效。高校可以開展資助工作成效評價,通過受助學生身上的價值呈現,比如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工作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來衡量高校的資助工作水平,改變以經濟資助為主的指標體系,真正做到以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為最終目標,充分體現高校資助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另外,高校在資助工作中應嚴格審批和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強化貧困學生第一接觸群體的履職意識。
綜上所述,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準資助,是整個社會盡早脫貧的重要環節。通過對資助工作中的資助對象認定、資助方式和管理以及對資助效果評估的精準化,實現精準資助、精準幫扶、動態管理和精準考核,以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為導向,建立健全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了更好地落實中央的“精準扶貧”方針,高校在精準資助的過程中,應切實做到精準識別對象、全方位幫扶、資助過程的動態管理以及對資助成效的精準考核,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資助效能,推動高校資助工作精準化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麗仙.建立精準學生資助工作機制研究[J].教育評論,2015(9).
[2]唐任伍.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闡釋[J].人民論壇,2015(10).
[3]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1).
[4]劉云博,白華.精準化資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新思維[J].教育評論,2016(2).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