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是組成教學活動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而加強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提高其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鞏固、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有力保障,同時也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可見,提高作業設計有效性對于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性。基于此,將以初中數學為例,簡要探討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提高作業設計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對策探究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構成整個課堂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成績的主要方式。因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就成為廣大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針對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進行簡要探討,以期幫助廣大教師提升自我素養,優化教學效果。
一、作業設計目標明確,提供鞏固方向
作業設計與布置最主要的目的是服務和服從教學目標,這是我們作業設計的出發點和評價標準。因此,在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教學中,教師應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展開,需要根據新授課練習要求進行。讓學生從懂到會,再從會到思維建構是新授課練習時的主要任務,這不僅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所教知識的認識與理解,而且還有助于學生鞏固新知識。作業設計關鍵在于根據新授課教學內容,通過單項練習的安排,為學生的復習鞏固提供方向,啟發學生學會思考與探究,并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對于易錯易混知識點的澄清、辨析,這也是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保障。因此,在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以此為依據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效率。
二、作業設計貼近生活,激發做題欲望
在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體驗以及活動經驗,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化作業,讓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實驗與思考,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也有機會將課堂所學知識轉為具體切實可行的生活經驗,讓其知道數學與生活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中,教師首先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其留意與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發現事物本質與變化規律,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其次,需要對生活進行調查,讓其對實際生活展開數學調查,聯系生活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除此之外,作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還有一個好處在于能夠誘發學生的做題興趣與探究欲望,讓其能夠主動參與到做題練習中,并在具體的練習實踐中加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思考能力與探究能力。通過生活化的作業設計讓整個數學課堂教學富有趣味與娛樂性,以此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作業練習中逐步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三、作業設計多樣靈活,保障作業質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實施,人們對于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因此,我們的數學作業設計更應當與時俱進,并主動開拓創新。為此,這就需要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注重作業設計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摒棄傳統教育教學下繁、偏、難、多等弊端,以此促進學生全面學習,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在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教學中,教師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思維地展開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豐富作業練習的趣味性、實踐性與娛樂性,以此保障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除此之外,作業評價也是作業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影響整個作業設計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對作業評價策略給予高度重視,改善并優化作業設計評價策略,提升作業設計有效性。在具體操作中,首先需要教師依據作業的性質以及教學要求選擇作業批改的方式,批改形式可以是教師批改,也可以是學生互評以及師生共批等多種方式;其次,在作業批改中需要使用一些具有新穎性的批改符號,讓學生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從而達到鞏固舊知、增強學生自信心的目的,讓其能夠隨時積極參與到作業練習中,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總而言之,作業設計與布置作為教師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鞏固新知,檢驗學習成果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數學作業設計,喚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其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并逐漸培養其對作業練習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探究能力,讓其能夠向著教師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發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需要注重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之外,還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同時還需要注重作業設計的多樣性,以此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建霞.提高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對策探究[J]. 考試周刊,2014(98):72.
[2]王燕.提高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對策探究[J].新課程(中),2015(11):119.
[3]葸斌.提高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對策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4(3):15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