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春
摘 要:一直以來,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將主要精力放在知識的傳授上,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力度稍有不足,導致學生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初中語文的教學目標也難以實現。重點論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以期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大力實施,對初中語文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語文教學改革已然勢在必行。核心素養是學生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更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從而充分展現語文教學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普遍采用了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文章的分析十分深入、透徹,強制性地要求學生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進行記憶,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間,導致學生的思維被牢牢束縛,學習語文的興趣缺失,對語文教學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了轉變這一現狀,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設計探究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學生形成發散性的思維和創新精神。
比如,在學習長春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等待》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等待,以及在等待過程中發生的心理活動,自然而然地引入本節課的內容。在通讀課文之后,學生要描述吳冠中筆下的等待蘊含的深刻道理,最喜歡文章中的哪句話并闡述原因,教師還要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與他人分享在等待中的內心感受。這種教學方法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僅語文教學的氛圍更加活潑熱烈,而且學生的思維也會發散開來,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二、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素質教育不單單意味著教授學生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更需要對學生的人格品質進行塑造,讓學生產生對祖國、對家鄉、對學校、對家人的熱愛之情,能夠與鄰里和睦相處,并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人,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真正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就需要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關愛,與學生站在平等的角度對話,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與溫暖,進而增加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和依戀感,學生會將對教師的情感轉移到語文學習中,主動配合初中語文的教學工作,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用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讓學生學會嚴于律己,真誠待人,并將語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用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例增強語文知識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要遵循客觀、全面的原則,經常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高度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斗志,當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以后,他們的語文學習熱情就會空前高漲,在此良性循環之下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會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
三、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除了德育和智育之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還應滲透美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從發現美、欣賞美逐漸發展為學習美、創造美,以豐富初中語文的教學內涵,培養學生的美學素養。如《我的信念》《背影》《最后一課》等教材中描述了主人翁的心靈美,同時又體現了作者的心靈美,在教學中我們要設法讓學生與作者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使其更加完美。
初中語文教材具有語言美的特色,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美的資源,我們要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文明用語的訓練,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語言更加優美。行為美的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不容忽視,如英雄兒女王成拿著爆破筒和敵人同歸于盡的行為,董存瑞舉起炸藥包舍身炸碉堡的行為,聞一多做最后一次演講時慷慨激昂的行為。通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斷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用美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這將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核心素養的研究,結合初中語文教學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熏陶,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聰慧.指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轉型[J].教育科學論壇,2016(20).
[2]羅曉暉.語文的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16(20).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