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摘 要:音樂本應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體驗、發現的過程。由于應試教育下音樂這一學科長期以來作為副科存在,一些學校對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不重視,用語數外來擠占音樂課程時間。既然新課改倡導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加之音樂自身的特點,在組織初中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妨采取多樣的手段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堂體驗;情感體驗
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其實是情意和認識相統一的過程。但是在傳統的以音樂基礎樂理知識灌輸和樂曲反復操練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只能實現認識發展,無法實現情意發展。因此要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產生熱愛音樂之情,并為高尚情操的養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將“參與—體驗”教學模式應用到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之中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內容。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在傳統的以樂理知識灌輸和單純的樂曲欣賞中,學生無法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學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總會伴隨著美妙的樂曲進入甜美的夢鄉。這樣的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在大部分學生昏昏欲睡下,課堂氛圍顯得異常沉悶、枯燥,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創設的方式,將音樂與學生溝通起來,利用生動有趣的音樂情境來引導學生靜心聆聽美妙的樂曲,并在樂曲欣賞中將自己置身于所描繪的畫面之中,以此實現與樂曲編創者進行對話,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我在組織《天山之音》這一單元的《青春舞曲》這一樂曲教學的時候,首先會為學生播放《掀起你的蓋頭來》,借助美妙的樂曲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創設問題情境:這是哪一民族的歌曲,你們對維吾爾族的認識有多少?然后在學生的暢所欲言下,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領略維吾爾族的風土人情。如此不僅可以利用樂曲定下課堂基調,還可以在問題情境的引導下,激發學生對新樂曲的探究興趣。
二、聆聽音樂,感受情感
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聆聽樂曲的目的不在于學生能否聽音樂,而在于能否通過聽來產生情感共鳴。由此可以看出,聆聽樂曲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我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從初次聆聽,整體感知—分段賞析,走進音樂—再次聆聽,體會內涵這三個階段入手來組織學生聆聽樂曲。所謂的初次聆聽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展中,首先將所要唱誦的樂曲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親耳傾聽中借助已有的音樂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來感知樂曲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并辨析該樂曲主要使用了何種樂器或其演奏形式是什么,在此基礎之上,學生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來探析該樂曲的創作背景或者創作者的生平經歷,如此在聆聽的時候,學生才能對其演奏形式和感情基調有一個大致的把握,這樣就可以為學生感知情感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組織學生聆聽《春江花月夜》這一樂曲的時候,先呈現樂曲而不告訴他們曲目,如此學生在靜心聆聽下,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月色朦朧籠罩下平靜無波的江面的畫面,接著我再告訴學生曲目,向他們講述本樂曲創作的背景,這樣學生可以在感性認識下加深對該樂曲的理解。然后我會將整篇樂曲分割為幾個片段,引導學生借助初次聆聽的感性認識來分析每一片段的畫面、樂理等內容,以此對其有理性認識。最后,在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升華下,再次聆聽樂曲,與作者進行情感對話。
三、體態律動,表達情感
對于生活經驗和音樂儲備有限的初中生來說,有些樂曲是難以有深刻理解和體會的,此時在樂曲欣賞中,教師可以借助肢體動作或讓學生用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變靜為動,在動中加深其對樂曲的感悟。這正是我們將要提及的體態律動。在瑞士著名的音樂家、教育家達爾克羅茨看來,體態律動主要是指在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借助豐富的肢體語言來生動直觀地“描繪”樂曲中所呈現的畫面,并借助直觀的動作來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本能,在學生準確把握節奏感的基礎上,使其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對蘊含其中的情感的感悟,實現身心的統一。我在組織《牧歌》這一樂曲教學的時候,會根據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這一特點,鼓勵學生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伴隨著美妙的樂曲演示牧民騎在馬上的動作以及雄鷹展翅高飛的動作等,在此基礎上我會向學生演示各種馬步、鷹式位加硬腕組合等動作,如此將別具一格的蒙古族舞蹈元素與樂曲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還可以在身心統一下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音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采取“參與—體驗”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吸引到音樂課堂中來,使其在親身體驗樂曲的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在實現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加深其對樂曲內容的理解,并為學生有感情地唱誦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輝.新課程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有效性教學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鄧靈芬.音樂欣賞,叩開學生審美能力之門: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3(7).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