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小學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學生的執著讓人折服,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令人深慮。農村小學課堂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現狀
1.教學理念與現實的相悖造成教師課改的心理擔憂。我曾觀察兩所學校兩位語文教師上六年級同一課的同一課時。上課方法有同工異曲之妙:檢查預習,讀課文,抄生字,解釋詞語,分析人、事及課文中心,寫作特點。教師實在是講得津津有味,布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讀課文,學會生字,背會生詞。課堂上是一種聲音唱響始終,學生筆記上、課本上抄得密密麻麻。我問他們講得累不累,基本一個答案:不講學生考試答不上標準答案,成績拽后,年度考核無優秀,晉升職稱靠邊,還要做反思報告!
2.對課標的解讀還停留在表層的、零碎的、局部的理解上。語文老師要么沒有系統理解課標要求,要么只讀所帶年級的部分,所以教學目標顯得盲目。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還是同樣的一張引格描紅。到六年級還是用鉛筆寫字。三年級學生不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取舍大打折扣,有效尚且質疑。一堂課根據年級、教學對象的認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能力提升的要求、教學內容的不同,明確教什么,怎樣教,用什么方法教,讓學生學到什么、取什么、舍什么,才能達到課堂有效。有人以為教語文一本字典(詞典)足矣,上課就是讀一遍課文,記幾個生字、生詞。考試的就教,不考的不教。
4.重知識教學,忽視方法培養、能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仍然是我講你聽、你記,記考點。其次,語文教學仍局限在文本和課堂,沒有大語文觀,未能挖掘語文學習豐富的家庭、社會資源,形成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觀念。
5.課堂教學,要么教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要么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收者”。要么教學過程是移植過程,從教參復制到教案,從教案復制到課堂筆記,再復制到學生大腦皮層,然后復制到試卷,機械運轉罷了。
二、原因
1.考試制度與學校量化評價、老師與學生的體系單一性導致課堂改革的舉步維艱。考試、評價是引領目標的。現行情況學校考試與評價仍然是跟著高考指揮棒走的,考試成績是最具可見性和說服力的衡量教師教得如何和學生學得如何的權威標尺。因此教者只把考點反復強化訓練,對不做考查的蜻蜓點水式甚至于不教。學生認為能把握住考點的老師就是好老師。這種急功近利的教法實際上堂而皇之地成為優秀教法。學生的長遠發展與能力提高也就成為口號。
2.傳統教法與新教法之間的磨合、碰撞。中老年教師大多在山大溝深的偏僻農村教了幾十多年,在資源匱乏、信息閉塞的歲月里,學生所知道的純粹是從文道先于自己的老師那里“拿來的”。老師教書靠的就是一本教本,一支粉筆、一面黑板、一張嘴。現在看到教室里學生分組、討論的答案不統一,總覺得不放心,而近年新分大學生,雖有專業知識,知識儲備與小學生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語。但在教小學生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無可奈何。
3.課堂教學預設性太強,課堂教學,沒有很好的預設是不負責任的,但應明確課堂教學同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關注動態生成,捕捉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生成資源。
三、對策
1.從管理層面說:各級領導及教研員應多走進課堂深入研究,應是一線教師的指導者,指導他們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他們解讀教材,指導他們改進教法,指導他們開展教研,提升基本素質,指導他們明白如何在分析學情、鉆研教材、走出文本、選好教法的基礎上達到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
2.從教師層面說:首先是轉變觀念,加速自我成長。新的一輪課程改革課標是什么,教師角色應如何轉變,教法怎樣改進,都應深入鉆研、解讀。尋找課堂教學的突破口,轉變教育增長方式。
3.要凸顯語文學科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要把學習語文看做是語文教學首當其沖的任務,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感受語言(讀出情、品出味)、理解語言(悟出效)、積累語言(習得法)、運用語言的能力(激活思)。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念。
4.教學是“學會學習”導向,不是“知識導向”;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不是“教師的舞臺”。教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而不是教給多少知識,教師要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要盡可能地多安排學生學習的活動,要有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更需要一些學生之間的互動,要在生生互動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增長知識,只有教師放手,給機會,給時間,學生才會讓老師一次次驚喜,好的課堂應當把“彩”出在學生身上。
總之,農村語文課堂要走出改革困境,需要領導的支持,需要各位一線教師的努力與不懈的拼搏奮斗。
作者簡介:常藍田,男,1964年1月出生,漢族,會寧縣翟家所教育管理中心,大專學歷,高級教師,從事小學、初中教育教學工作。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