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 要:數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目,但是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傾向于采取知識灌輸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一方面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教材知識中,割裂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學生難以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學生除了能利用所學知識來應付考試之外,別無其他用處,在長期的應試教育趨勢下,不少學生會產生學數學無用的錯誤觀念,數學學習毫無實際用處。綜合以上種種,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正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需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降低數學難度,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學習態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
縱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目標的要求,其中有一條明確指出,數學教學需要從生活方面入手,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之中掌握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并形成數學能力。由此,教師在小學數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手段的時候可以從該目標的三個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方式來豐富數學教學活動。
一、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第一方面主要集中體現在使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我們可以將此推及到數學學習興趣層面。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抽象的數學用語是難以理解的,對此我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引導下,會采取生活化語言來建構課堂,借助生活化語言來降低數學理論的抽象性。我在組織“比較大小”這一內容的時候,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大于號和小于號,并能對其進行靈活運用。我會利用極具生活特色的順口溜來幫助學生區分大于號和小于號:大于號,小于號,兩兄弟在一起,小于號尖頭朝前口在后,大于號尖頭朝后口在前,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開口對誰笑。
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此,我在運用生活化手段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借助生活內容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以此使其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我在組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這一內容教學之后,會借助學生的課桌來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設計桌布。學生通過對桌面長和寬的測量,借助面積計算公式可以算出需要多少布料。有些學生在設計的過程中發現單純地算出桌面的面積是無法設計出合適的桌布的,因為在生活中我們常見的桌布是大于桌面面積的,由此在設計的時候還需要在桌面面積的基礎上擴大面積。
二、獲得基礎知識
這里所指的獲得基礎知識并不是我們在傳統教學中所指的獲得教材中已有的基礎理論知識,而是指課標中明確指出的獲得基礎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只有獲得基礎的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借助所學知識來靈活地解決問題。縱觀小學數學中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無外乎數形結合、分類、化歸、類比等,但是這些數學思想極具抽象性,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是難以理解并運用的,對此我會借助生活化方式來降低數學思想方法的抽象性,并使其在生活內容中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精髓。我在組織“加法交換律”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會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乘車買票的案例來引導學生理解類比:小明要從湖南乘火車到北京,他從湖南長沙出發到武漢的火車票票價是165元,從武漢到北京的火車票票價是520元,由此他從湖南到北京一共花費165+520元的車費;他從北京返回湖南的時候,從北京到武漢的火車票票價是520元,從武漢到長沙的火車票是165元,由此他返程一共花費了520+165元的車費。由此可以看出,小明來往長沙和北京的車票價格是一樣的,即165+520=520+165。在現實生活案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什么是加法交換律,還對類比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其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強化數學實踐能力
數學生活化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在生活問題解決中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和數學實踐能力。對此,我會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將教材內容延伸到生活之中,借助生活化的拓展練習來加強數學實踐能力。我在組織“出租車計費”問題這一內容教學的時候,會借助生活中常見的階梯式用水計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理解并運用分段計費。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呈現本市的用水分段計費標準和我家上月的用水情況,然后讓學生根據所學到的分段計費知識來計算我家上個月的水費是多少,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節約用水。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可以在數學生活化教學目標的引導下,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從激發學生興趣、掌握基礎知識、強化數學實踐能力等方面入手來組織教學活動,使學生在生活手段下掌握數學知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滿倉.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
[2]楊巧婧.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