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樂
摘 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學本課堂是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閱讀教學”定位為“對話”。顯然,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運用
眾所周知,列寧的重要著作《哲學筆記》就是在讀哲學書籍時把寫的批注和筆記匯編而成的。我國著名數學家、教育家蘇步青說:“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了,讀精了。”而毛澤東“不動筆墨不看書”更讓人啟發。于是,批注——這一傳統而又實用的閱讀方法便走進筆者的課堂,成為學生全面細致地深入文本的好學法,成為筆者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好教法。
一、隨文批注、精彩紛呈——淺談批注的類型
1.隨文而感寫批注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緊。”如果一個人動了心去讀文章,就一定會有或深或淺的感想。為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勉勵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在文本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
如,學生在讀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第二段“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臨街窗戶的外面”時寫下了這樣的隨文感受:“這里的人養花給別人看,自己在屋里只能看到脊梁,人人都是為別人服務的,這種集體觀念很讓人感動。”這些隨文而感,不僅能幫助自己和其他同學深入地理解文本,而且有利于訓練他們的敏感性。如果這樣堅持下去,筆者相信學生一定會學有所悟、學有所得。
2.讀文入境寫批注
《教師用書》建議:訓練學生設身處地地讀書是閱讀的一個重要方法。讓學生走進文本,繼而接近作者,由此及彼,遷移文外,豐富體驗。這種閱讀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草原》“在這境界……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一句,學生批注:“大草原真的太美了(這是建立在對上文的感悟的基礎上)。看似寫駿馬大牛,實際上是在寫作者的感受。我想,作者一定是陶醉于草原的美景中,所以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有同樣的心情。”這里不難發現,學生對作者的心境做了一番深刻的剖析,而這正是一次難得而有意義的情感體驗。
3.隨文評析寫批注
對文句進行評頭論足,是閱讀教學中關于讀寫有機結合的一個策略。有關這方面的批注自然缺失不了。有一定語文素養的學生才能順利完成對文本的剖析和評價。
如學生讀了《祖父的園子》一文,“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黃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太陽也不知道。”旁邊有這樣的批注:“作者的語句很隨意,結構也很簡單,一點兒也不拘束,把作者童年的生活寫得有趣極了,讓人回味無窮!”顯然,學生針對作者的遣詞造句加以“指點”,體現了學生對作者表達方法的關注和探究。這種批注對學習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是很有幫助的。
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淺談批注的做法
1.鼓勵自由書寫
鼓勵自由書寫,抒發個性感悟,這是實踐批注的重要理念。以名人典故為榜樣,激發學生批注的興趣;以“發現什么”“知道了什么信息”等可操作的要求來安排學生默讀文本4~8分鐘,把“發現”寫在書上相應的空白處;學生匯報自己的收獲——朗讀自己的批注。本階段學生的批注是無意識狀態下的產物,卻最能體現個性。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寫出內心真實的想法,并予以高度贊揚和積極引導,使班級的先進氛圍越來越濃,使批注的學習榜樣越來越多。此時批注質量上的低要求、低標準,是基于推廣批注這種閱讀方法而提出的。
2.引導有意批注
給文中難以理解的詞語做注釋,給每一個自然段內容進行歸納,這些都是學生較早接觸的,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相應空白處做類似筆記,先培養學生在閱讀時動筆的好習慣。對于剛開始批注卻不知寫什么的學生來說,這是值得嘗試的。在“自由書寫”時,總有一些學生先于一部分學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在匯報交流中總會出現一些令教師和學生稱道的精彩發言。那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文生互動時所跳動著的這些“閃光點”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其他學生記錄并仔細捉摸。實際上,這些“閃光點”就是教師引導學生批注的方向。
總之,任何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策略。讓學生學寫批注,貴在循序漸進、堅持不懈。這樣,會讓學生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會讓課堂交流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會讓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三維互動更有廣度和深度,進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以學生為本,以學生學習為本的課堂教學效率。
因此,批注是名副其實的學本課堂的潤滑劑!
參考文獻:
車文博,沈德立.應用心理學研究[M].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