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乃生
摘 要:化學是初中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教師教學方法的運用對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影響很大。對此,教師要盡快轉變思想觀念,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保證其高效、科學與合理,不斷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使學生成績逐步提升。將簡述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并提出了具體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初中化學知識點較多,內容抽象、難懂,尤其是化學計算題邏輯性很強,學生學起來普遍感覺到困難,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提升,是每個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在傳統授課模式下,初中化學教師主要是將教材知識灌輸給學生,課后布置大量作業,這樣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由于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課堂氛圍比較沉默,學生將出現枯燥、乏味之感,課堂教學效果無法得到提升[1]。對此,教師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轉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輕松理解知識,達到牢固記憶的目的。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成績,還保證了初中化學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當前,很多教師仍然采取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學習積極性不高。這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通過師生的有效活動,可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師在講解“金剛石、石墨和C60”時,先為學生介紹其相關概念,之后通過多媒體展示具體形象,學生觀看生動、有趣的圖片后,產生了學習的欲望。又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有機物概念,教師要提出如下問題:“電飯鍋中的飯煮糊后將出現哪些現象?會產生什么氣味?”采取這種導入方式,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也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因材施教,提升學習效果
每個學生知識接受能力不一樣,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初中化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注重因材施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教師要根據學生化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耐心作出講解與指導,并適時啟發學生思維,促使他們自主思考與探索問題。例如:在“氧氣反應”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只要有氧氣,是不是都能出現燃燒反應?沒有氧氣是否就不會出現燃燒反應?”之后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為他們提供展現自己才能的平臺,鼓勵他們將自身的觀點與看法說出來,并讓學生相互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學生都積極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并得出正確答案。教師采取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達到了牢固記憶的目的。
(三)聯系實際生活,發散學生思維
初中化學知識都來源于生活,與社會生產、人們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留意身邊的化學現象,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例如,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金、銀、鋁不容易變色,但鐵制品容易生銹呢?如何才能避免鐵制品生銹呢?人體中胃酸由什么構成?人體胃酸過多時不能食用哪些食物?胃鏡診斷時鋇餐按照哪種原理進行設計?水與火不相容,為何白磷能夠在水中燃燒?”這些問題都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透徹。同時學生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增強了學習化學的自信心,不再覺得化學學習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這樣就實現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四)加強課堂練習,鞏固知識記憶
為保證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活躍課堂氛圍以外,還要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化學知識。對此,教師在完成授課任務后,要有針對性加強對學生的訓練,這樣學生既能夠學好基礎知識,也能夠從整體上把握知識,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升。例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學中,教師在做制取二氧化碳實驗的過程中,應提前將石灰石、稀鹽酸等準備好,正確安裝實驗裝置,為學生演示二氧化碳氣體的收集方法。學生在觀看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并說說其具備哪些性質。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將實驗現象如實記錄下來,形成實驗報告,為學生布置一定量的課后作業。這樣學生可以完整體驗到實驗探究過程,在腦海中對知識產生了深刻印象,學習效率很高。
總之,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提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取更多的化學知識。教師還要優化教學過程,改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化學問題,能夠將掌握的化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樣學生的化學成績才能有效提升,教師也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趙鶯歌.談增強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6(8):155-156.
[2]劉春璟.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8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