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摘 要:21世紀需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現狀觀之,有不少中學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學生厭學障礙、人際關系矛盾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可以說,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了。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培養策略
中學生因社會、家庭、經濟、健康、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素質良莠不齊。他們主要表現為嬌、懶、散、任性,他們厭惡學習,意志品質差,缺乏成才動機,缺乏勤奮刻苦精神,自覺性差,遇到一點困難就裹足不前,甚至頹廢沉淪。在心理特點表現中,以下幾個方面占較大比重。
一、缺乏關愛、意志消沉型
父母對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不了解,對孩子的成長不過問、不在乎,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的家長文化素質低,教育方法不當,有的家庭父母不和,缺乏關愛,有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使學生性格扭曲,必然形成負面因素。這些因素使學生產生了無所謂的情緒,形成意志上的消沉,使他們養成了逆來順受的習慣,這樣的學生各方面都屈居人下,也甘為人下,今后步入社會也是如此。
二、早熟早知、得道成仙型
此類學生受父母及親朋好友、社會朋友的影響,顯得早熟,十六七歲倒像是六七十歲,一副什么都看透的模樣,對生活沒有憧憬,沒有未來。上學沒有激情,提不起勁,上課疲憊、下課吃睡,他們把別人的經歷和說法當作是自己的經歷,沒有熱情,負面影響占據了整個身心,不愿意去奮斗,覺得太累太苦,有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味道。
三、網絡迷戀、暴力傾向型
社會上一些人對中學生的偏見和歧視,使得部分學生出現強烈逆反心理。他們對于暴力有種“先進”的理念,欣賞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打打殺殺,他們更迷戀將之付諸實踐,認為做人要有勢力,他們更向往社會、財力等各方面綜合的優勢。
四、狂妄自大型
這類學生聽不進表揚,聽不進批評,總認為自己是一時疏忽。他們自視高人一等,與人交往較少,意志力薄弱、感情脆弱,我行我素,從來不從自身查找原因,千錯萬錯,都歸于父母、老師、他人的錯誤,自己沒有任何責任感,經不起挫折,有種“我是老大我怕誰”的感覺。
以上無論哪種,都無法成為今后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們正面臨市場經濟大潮,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要求人們具備堅強的耐挫力、強烈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并且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和心理承受力,能夠適應高風險、強競爭的環境。
一個人能否成功,知識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的因素占70%,人所進行的一切實踐活動,都是由心理支配完成的,更需要新的一代具有遠大理想、堅定信念和自尊自重的心理素質,不怕挫折,富有創造精神。
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一些教師心理產生極大的沖突和壓抑感,教師的心理承受壓力較其他行業來講更為突出。針對中學生以上情況,在學校方面應加強以下幾點:
1.領導重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每一位教師應重視提高自身的素質,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方法。在教學中善于觀察學生的動態,分析學生心理,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其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要不斷地調整心態,使自己始終保持積極樂觀、平和穩定的健康心態。
2.充分發揮課堂作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教師要使學生接受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培養、基本的受挫培訓教育,使學生達到生活上自理、行動上自律、評價上自省、心態上自控等要求。同時,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與操作性為一體,使學生最終達到情緒穩定、意志健全、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良好的狀態。
其中應引導學生學會發泄情緒較好的方法,例如,一讓他們盡情傾訴;二是情緒轉移,使其盡快忘卻不快;三是用音樂、歌曲來調節情緒。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建設,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環境的形成
文明、優雅、舒適、和諧、明朗、健康、愉快的環境,使學生感受學校與家庭的溫暖,樹立自信心,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極大的影響。
校園內綠草成茵,生機勃勃,書畫長廊、名人名言、青春園地等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指導。教室里的光線、環境、溫度、聲音、氣味等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活動。
班主任要在學生中大力提倡讀好書、讀名著,加強學生的閱讀指導,即使名著也要強加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吸取精華、剔除糟粕,通過輔導使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
干凈整潔、窗明幾凈、班級公約、學習園地等使學生耳濡目染,養成了良好的行為規范。宿舍見證著同學們的朝氣與青春活力,記錄著同學們的歡笑與淚水,宿舍的干凈整潔無論是從衛生角度還是從文化角度都應該得到足夠重視。
4.舉辦各類活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養和訓練
應該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效的體育鍛煉是緩解壓力、釋放心情的最好方式,使學生在新形勢下進行德育活動,提高心理素質,做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
人才。
5.對不良心態給予及時有效的矯正
對不良心態進行有效防范,對學習方法進行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和理解。
在這期間,家長座談等方式,使家長了解在青少年這一特殊的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多變純屬自我意識的一種正常表現,使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成長的特點,懂得教育孩子保護自尊心等的正確方法。并且要理解、尊重孩子。在這一階段,根據孩子成長特點,不可寄予極高的期望,如果壓力過大,往往會適得其反。
由于種種原因,中學教育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在心理教育方面,一些教師比較容易忽略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及時給予有力的幫助和指導,在教育學生時沒有因人而異,使用了不當的教育手法,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部分學生產生叛逆、不愿意交流、拒絕溝通、自卑等心理,甚至失去上進心,甘為人后。暗示是一種提高學生自信的辦法,多用肯定的語氣或者多用肯定的方式,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必要的時候,利用肢體語言,多用動作解除學生心理上的疑慮,利用態度,有意識地改變學生的觀點和態度,使用積極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增強自信心。
在青春期的教育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能良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情,理智地接受文明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準則,尊重異性,理智對待自己的情感,對大眾文化傳播有清晰的認識,能區分是與非、純潔與淫穢、低級與高級、謬論與真理,具備基本的鑒賞水平。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格未完全定型,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對于中學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問題,班主任必須以一種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去分析、評價學生,切忌輕易給出不當的結論,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不必要的障礙。班主任必須有創造的欲望和一定的創新成果,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掌握必要的心理衛生和生理衛生保健常識,善于洞察學生的內在個性,善于捕捉學生的心理活動,發現其可貴之處,要成為學生言行的導師和年長的朋友、知己,對學生真誠、平等、理解,并多做肯定的暗示,為培養學生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品質貢獻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陽飄.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 2011(21).
[2]仇雨寧,李西亮.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困惑與自我調適[J].青少年學刊,2015(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