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瑪
摘 要:隨著對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入認識,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不斷推進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在推廣過程中成效喜人。但在進一步實踐過程中我們也意識到不同切入點的不同影響作用,從民族文化核心素養出發,探究了其對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民族文化;核心素養;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
依照《德育大綱》的要求,我們從中學生的身心、道德品德等全方面發展出發,遵循科學發展的規律,制定了各部分緊密相連的德育序列化教育。但在進一步探討德育序列化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民族文化核心素養的重要地位,繼而探究其特點,充分發揮其促進作用。
一、在中學開展德育序列化教育的意義
德育序列化教育從新的“四有”目標出發,通過充分研究中學生的身心特征及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規律,在原有的德育活動基礎上,強調了各環節相互聯系及安排順序的科學合理性。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摸索出的德育序列化教育,增加了德育的科學性,也進一步提高了德育的效率。遵循“序”的原則安排德育工作在各個方面都適用,如在設計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的德育過程中,應當將內容由淺入深地安排,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比如,在宣揚民族文化時,我們就可以先讓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以及我國各民族的風俗、分布、文化特點,對自己感興趣的民族進行詳細了解,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民族文化內涵進行探索,繼而充分理解民族文化核心素養對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民族文化核心素養在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中的意義
1.民族文化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息息相關,為德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國越發地提倡并重視素質教育,我們要求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同時要將眼光放長遠,培養自身除學習能力之外的競爭力。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不僅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是為了順應國際發展趨勢,為我國的人才培養提供國際競爭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有三個基本原則:其中一大原即強化民族性。這一原則不僅強調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更突出了學生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要求,為中學生提供了明確的精神指向,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民族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對人道德的培育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留下的精神財富的集中表現,是一輩輩人精神智慧的結晶,是最能表現一個民族特點的精華。經過幾千年的歷程,民族文化沉淀出了許多的真善美,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師重教等,這些美德經過時間的歷練依舊煥發著光彩。德育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比如,年級大會、班級大會、經驗介紹會等,但最能喚起聽者共鳴、最能激發其積極性的,還是承載著靈魂的文化教育。通過民族文化的洗禮,了解我們中華大地上眾多民族幾千年來發展的歷程與積淀下來的文化成果,學生更易產生切實的觸動,從而激發其提高自身文化道德修養的主觀能動性。
三、在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中推進民族文化核心素養仍需改進的地方
1.在學習民族文化時也需及時反思,取長補短,與時俱進
從民族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過去,但同時我們也應展望未來。在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中推進民族文化核心素養時,我們不能一味照搬傳統,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將民族文化傳達的精神和我國的現階段實際國情以及發展目標相結合,與國際發展趨勢和全球化趨勢相結合。民族文化的載體如音樂、繪畫、文學創作等藝術作品都能表現出一定的道德理念,我們需將其與現代思想潮流充分結合,給傳統民族文化不斷注入新的力量,同時也不斷充實德育的內涵。
2.學習民族文化核心素養的形式需進一步改進,從而使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更加有序地進行
現如今我們看到中小學都紛紛開展了各式各樣的民族文化教育課,也看到了許多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到東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這些都表現了國家、相關教育部門及教育者對民族文化的重視。但隨著對德育的思考逐漸加深,我們發現這些措施在現階段的成效并不明顯。比如部分學生和老師對民族文化教育課的意義理解不清,簡單把它當做一門普通的課程對待。而一些交流班也會把少數民族學生單獨組班,少數民族學生和其他同學的交流并沒有達到想象中的效果。因此我們還需進一步探索出新的德育方法,比如可以組織東部地區部分中學生每年寒暑假去西部地區,如西藏自治區等進行交流項目,在交流中促進各自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時在不熟悉的地區、城市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在實踐中磨煉意志,從而達到德育的效果。
民族文化是一個國家長久積淀下來的瑰寶,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核心素養的價值,將其和中學德育序列化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常寶寧.新疆南疆地區青少年國家認同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0(1).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