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根哲 許金凱 于化東
摘 要:曼徹斯特大學教育注重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和工程素質的培養。盡管曼徹斯特大學的發展歷史悠久,但不以老牌大學自居,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思想,始終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引領先進的教學理念。尤其曼徹斯特大學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個性化的學生考核方式,極大地激勵和強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國外教育 教學理念 自主學習 考核制度 工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142-03
1 問題提出
英國曾經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大學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其間,英國大學從最初僅僅以培養人才為目標,逐漸承擔起了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職能。英國大學發展,先后培養出多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如焦耳、道爾頓、牛頓、達爾文、霍金等。因此,研究英國大學的發展歷程和人才培養模式,對當今中國大學的改革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曼徹斯特大學是英國一所門類齊全、科系眾多的綜合性大學。校內現有來自154個國家的近四萬名學生就讀一千多門學位課程,教職員超過一萬人,其中很多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家。曼徹斯特大學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的創始成員之一[1],它以教學嚴謹、學術風氣自由著稱,創新作為教學和學術研究的主導思想已形成傳統。世界上很多重大科技成果就出自這里,如人類首次發現原子分裂現象、世界上第一臺可存儲程序計算機的發明以及代表當今最高強韌性材料的石墨烯發明等[2]。曼徹斯特大學的教學質量始終位居英國教學質量評估的領先地位,每年的全球大學排名也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校友包括28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眾多國際名人。筆者有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曼徹斯特大學的材料學院進行了半年的訪問研究,現以曼徹斯特大學的教學特色、教學模式、教學管理以及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制度為切入點,比較分析與國內大學的異同,作為同行學者進一步分析研究中國大學發展的基石。
2 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和以科學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2.1 靈活的授課形式和問題導向的教學模式
曼徹斯特大學教學管理部門對專業教師不做具體的授課內容指定、授課教材的要求,而只做出指導性意見,供任課教師采用。這樣,教師的講授內容靈活性較大,教師通常不指定一本教材,而是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在講授初期指定十幾本與本課程相關的參考書,學生一般到圖書館進行借閱。對于從小受到傳統西方教育思想影響的歐洲學生來講,深諳這種開放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但從中國留學來的從小習慣于“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生來講(很多都是2+2模式的985院校學生,在國內讀2年后再在曼徹斯特大學讀2年),難以適應這種沒有教學大綱、沒有指定教材、沒有上課課件的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另外,與國內大學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講授、習題具有唯一標準答案的“收斂思維型”教學不同,曼徹斯特大學的教師往往根據需要進行課程內容的調整和補充,所選習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體現了很強的“離散思維型”講課特點。例如,教師經常中斷正常講課進度,插講國際最新科研進展、前瞻性學術思想和理念,這樣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表面上“偏離”知識體系的主干線,教師的授課也只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實際上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內在規律的好奇心和自我尋求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創新思維的“啟迪”作用[3,4]。一般情況下,教師更多的是提出本領域目前尚未得到科學解釋的客觀現象和未得到突破的技術難題,讓學生與教師站在同一個學術平臺上,共同探尋直面的科學問題。正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卡茨教授(Stanley N.Katz at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所說:“我不認為我能向學生提供任何標準答案,我的作用是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問題所在,并對學生們的結論提出質詢,幫助他們發現現有理論的不足之處。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學生帶著滿腦子的疑問離開課堂”。
2.2 短暫的學期與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
曼徹斯特大學本科生的一學期上課時間是12周,其中第1~5周正常上課。第6周稱為consolidation week的一周時間是不上課的,而是把已學的知識體系進行鞏固和加強的一周(相當于復習周)。在復習周內,教師每天到教室與學生互動,接受學生的質疑并進行分析討論。同時探究本門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進行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查詢文獻資料等具有輔助性的教學活動[5]。之后再上7~12周的課,一學期就結束。然后就是3個月漫長的放假時間,開學第一周迎來考試周。曼徹斯特大學學生課堂活躍程度和國內相差無幾,教師個人授課風格直接影響課堂氣氛。與國內高校課堂互動一樣,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由提問。上課不點名,不少學生由于各校區之間距離比較遠,還經常遲到。但與國內不同的是:課堂氣氛寬松自由,更像是“講座課”,但基本沒有上課睡覺、小聲聊天、玩手機現象。因為西方社會的倫理道德觀認為,已成為大學生的人完全有能力對如何度過大學生活、如何處理好學習與業余生活的關系、如何設計自己未來的生活等做出合理的判斷,學生在校的表現完全是個人之事,外人不便參與。學校只是設有相應的咨詢部門供學生方便地利用[6]。
3 嚴格的教學管理和開學迎來的考試周
3.1 長期嚴格制度管理下的學生自學能力培養
曼徹斯特大學的本科教育側重于基本知識的掌握和自主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來看,曼徹斯特大學弱化了數理推導和計算過程,強化重點概念的理解和應用,這可以有效地解決部分留學生只會做題,一到討論或探究新模式下的研究無從下手的問題。另外,學時明顯比國內少,課程內容精簡而高度概括。課堂上只講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識性框架(實際涵蓋的知識是海量的),概括來說,就是冰山一角。剩下具體的內容,可以說是應該掌握的大量知識點都要學生課后查閱書籍和相關資料自學完成。這與國內一般高等院校一周5天滿堂灌、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要認真聽講基本就可以掌握大部分知識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完全不同。在這樣的激勵環境下,學生只有到圖書館,從大量的文獻資料中查閱與所學課程相關的資料,才能很好地掌握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但同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一位在國內讀二年再在曼徹斯特大學讀二年的“2+2模式”的中國留學生反映,在國內大學期間,課程內容大多以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多媒體課件以及指定教材作為引導,學生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基本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就可以掌握相應的知識點。而曼徹斯特大學教師上課講授的內容分散性大、講課速度快,很多知識點需要自己在課下花很長時間進行消化理解;另外,在國內課后作業經常有抄襲現象,但是曼徹斯特大學對抄襲現象管理非常嚴格(網上提交作業的時候,任何一句話的抄襲,直接就在電腦中顯示出來,并無法寫下去),所以學生完全是獨立完成課后要求的學習任務。比如筆者利用兩周時間在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后,并利用整整一周時間才完成實驗報告。這要是在國內,一般不需要去圖書館借閱資料以完成作業或實驗報告,只通過教材的課后習題以及實驗教材,一、二個小時內就可輕易完成。所以,總體來說,曼徹斯特大學的教學管理體制“外松內緊”,教師講授的內容“點到為止”。如果把國內學習環境比喻為慈母引領蹣跚學步的嬰孩一樣——生怕跌倒了;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習環境,學生如同放歸自然的野生動物,只有不惜一切代價找尋果腹的食物,才能生存下去。這樣的“自然環境”下的學習,不但激發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這樣嚴格制度管理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獨擋一面。畢竟走向工作崗位后的知識獲取和能力的提高只能靠自己,沒有人會手把手去教。
3.2 與國內大學不同的考試周
曼徹斯特大學本科生考試時間與國內截然不同。一般情況下,國內大學在每學期課程結束后,就進入了考試月,所有課程考完,學生基本就等于放假了。考試內容大多為教師剛剛給學生“細細嘴嚼”過的知識點的回顧和總結,少有課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擴展題型,然后就是“無憂無慮”的放假休息時間(除個別需補考學生之外)。但曼徹斯特大學的期末考試安排別具一格,一學期12周左右結完課,就是長時間的放假(一般3個月左右),而開學第一周為考試周。其期末考試內容不僅包括前12周講過的內容,而且還涵蓋相當一部分學生在3個月的假期“野外生存”時所獲得的“沒有標準答案”的開放式題目,學生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考試成績完全根據學生在所學領域“自由發揮”程度做出公正的考核。
4 個性化的學生考核制度
4.1 平時考核
根據每學期所學課程內容,學生要多次提交作業,其中教師指定的2~3次課后作業成績要計入期末成績的20%。另外,與國內大學居高不下的生師比不同,曼徹斯特大學的生師比只有4∶1[7],學生提交的作業,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全部評閱,并公正地給出相應的成績。
4.2 期末考核
國內大學期末往往出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綜合計算題等大多考察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試題,而且每個題目基本都有唯一性的標準答案。但曼徹斯特大學的考試卻不同,不會讓學生死記概念、定義、公式之類的基本知識,出題時這些工具性知識僅僅以附件形式羅列到試卷后部,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可以隨意選用。曼徹斯特大學要求對學生的考核必須結合當今工程實際、解決當前工程實踐中遇到的緊迫的前沿技術問題,即曼徹斯特大學的教育決不是僅以掌握多少最新知識為衡量標準,而是以工程實際出現的問題為“任務導向”,培養學生真正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當前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考試題也無標準答案,每個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也不同,教師就以每個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設計方案、分析思路、邏輯性、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等方面綜合考查后評定成績。
4.3 不同等級的畢業證書
曼徹斯特大學的本科、碩士畢業證是根據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綜合評定結果分等級發放的,本科分3個等級、碩士分4個等級。80分和40分(及格)是有天壤之別的,一般4年平均成績高于70分是First Class,60~70分之間是Second class,50~60分是Third Class,少于40分只有ordinary證書(相當于中國大學的畢業證),沒有Honorary(榮譽證書)。同一大學畢業的學生,如果持有不同等級的畢業證,在求職方面的難易程度和待遇相差懸殊。而目前的中國,平均90分和60分學生所獲得的畢業證和學位證是一樣的。
5 得到的啟示
通過半年曼徹斯特大學的訪學,筆者最大的體會是:無論是教書育人還是教學管理工作,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一萬多位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全身心地為四萬多學生服務的情景。這充分體現了盡管曼徹斯特大學以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的創始成員之一、推動世界科技進步的搖籃為自居,但它更以先后培養出的包括28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眾多國際名人為自豪。中國的大學需要有大師,但更需要每位大學工作者的辛勤勞苦。大學之道的根本應該是培養出優秀和卓越的人才。大學改革,應該更多著眼于教育,各項制度、政策的制定都應該以教育工作為中心。才能使教師將工作的重點和注意力轉移到教學工作中來。也許這樣,中國的大學才會真正去考慮國家、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才會考慮學生和家長對大學的期盼,為中國夢的實現培養出一大批棟梁之才。
5.1 形成了與當地自然、科學和文化息息相關的發展理念
曼徹斯特是英國的第二大城市,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就是連接曼徹斯特市和海港城市的利物浦市。工業革命時期的材料與機械的發展,如蒸汽機和紡織機械的發明和技術進步,成就了曼徹斯特大學的成長。曼徹斯特大學沒有宏大莊重的校門,沒有圍墻,沒有學校的保安。而且,學校沒有體育場,沒有體育課,更沒有體育教學部和體育教師。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完全是靠校內學生自愿組織的各種體育俱樂部如足球、網球、登山協會等開展各種體育運動或自發組織鍛煉。當地人可以隨便出入校園,整個校園里全部是與教學與科研有關的建筑物(往往以某一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因此,曼徹斯特大學無論在硬件設施上,還是人文氣息上與當地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3]。大學就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就是大學。
5.2 最新科技前沿課題導向的教學模式
在歷史長河中蕩滌出來的曼徹斯特大學教學理念特點之一就是通過一流的教師,始終引領當代科技的發展。學校形成了“科研教學金字塔”型人員隊伍結構。其中,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學家引領梯隊,同時還有把科學家的成果進行二次創造、實現“反哺”教學的教學人員以及金字塔底的博士生、碩士生以及本科生隊伍。其中,教學人員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參與科學家的科研工作,把科學家的創新知識、創新能力源源不斷地“傳輸”給學生,使學生了解和參與到“什么是當今最新科技前沿課題?人類未得到突破的技術難點在哪里?”等當今世界面對的科技問題,即向學生介紹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情況。
5.3 與國內大學“考試結束=放假”截然不同的“放假=知識延伸”終生學習理念
中國大學的組織形式與中小學沒有太多的差異,即仍然是“考試結束就等于放假”。假期內學生很少去過問大學學習與人生的關系以及如何度過假期等問題。大學主管部門也很少提出學生在假期內的人生規劃要求。但曼徹斯特大學的假期是不同的,它力求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與探索”的理念。主張“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化”。因此,曼徹斯特大學的“放假等同于大學所學知識的延伸”。他們認為,大學生的學習不應等同于中學生的學習,它應該是一種“彈性與拓展性”學習過程,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利用長時間的假期,通過實地考查、學術資料的查詢,進一步擴大、延伸知識涉足的領域,把所學知識與當前直面的科學與技術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而不單單局限在課堂所學的那一點點知識上,同時增強學生的借助各種傳播媒介查閱所需文獻資料的能力。
5.4 同一大學畢業但不同份量的“畢業證”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高等教育更加重視與國際接軌,并不斷地吸收和借鑒先進國家的教育理念。但代表高等教育整體考核模式的畢業證書仍然是“60分萬歲”的“定性”標準,即高等學校的畢業證書上未能充分體現出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差別。但曼徹斯特大學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畢業,其畢業證書的“含金量”是不同的,它是一種“定量”考核模式。
參考文獻
[1] 武學超.英國學術研究卓越的生成邏輯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6):22-26.
[2] NovoselovKS,GeimAK,MorozovSV,etal.Electricfieldeffectinatomicallythincarbonfilms[J].Science,2004(5696):666-669.
[3] 楊曉平.英國研究型大學發展戰略的價值取向——曼徹斯特大學2015年遠景規劃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53-57.
[4] 路亞衡.英語工科大學教育觀感[J].高等教育研究,1980(1):80-84.
[5] 葉飛帆.中英高等工程教育的對比與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8):41-46.
[6] 百年學府樹人有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簡介[J].世界教育信息,2000(5):33-34.
[7] 范嘩.大眾化進程中的生師比與大學質量關系——世界一流大學生師比研究的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2(2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