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娟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密切的聯系,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開展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規范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方法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生活;初中道德與法治;道德素養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理與生理飛速成長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的許多觀念都尚未成熟,是形成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生活為學生講述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尋找教學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教學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社會上更好地生活,如何遵守社會的規則,從而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思想品格的遵紀守法的人才。可以說,道德與法治教學就是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必將回歸于生活。若是教師想要開展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首先就要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可供教學的素材,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產生一種親切感,從而更加積極地進行知識的學習,逐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在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例如,在學習《以禮待人》時,教師可以在課前仔細地進行備課,尋找生活中的教學素材并進行歸納整理,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課堂導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兩種人,一種是待人接物都彬彬有禮,與他人接觸時總是保持禮節,在公共場所從不大聲吵鬧,總是遵守一定的禮數;而另一種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在請教他人時都是一副理所當然的語氣,在公共場所從來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總是大聲說話,與他人起爭執時也總是大吵大鬧,那么,你們認為哪一種人更容易接觸,你們更想要去接觸呢?用貼近生活的導入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隨后教師開始教導學生,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跟隨教師進行學習,對教師所講授的以禮待人更加認可,知道以禮待人的重要性,明確了禮貌是文明交往最主要的前提,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在生活中注意遵守“禮”,養成以禮待人的習慣,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二、探索周圍生活,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學校附近的道路總是有行人亂穿馬路,超市的導購員總是待人彬彬有禮,附近親戚家的兩位長輩正在為了爭奪家產打官司……
學生周圍的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等待著學生去探索,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齡,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若是教師能夠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周圍的生活,發現周邊生活中存在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探
索,對周圍的世界邁出探索的步伐,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周圍的生活。例如,在學習《愛在家人間》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你的家人做過哪些令你感動并且印象深刻的事情?并引導學生進行回憶,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得學生主動地進行回憶,在回憶與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家人對自身的情感,隨后教師再向學生進行提問,你認為你可以做哪些讓你的家人感動的事情?引導學生進行探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與探索,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重視起親情,珍惜家人與自身的感情,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重視作業設計,設計生活化的作業
提到教學,那么必定少不了作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作業是重要的一部分,與教學不可分割。然而,傳統的書面形式的作業設計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不太適合,難以滿足學生道德素養提高的需求,學生在完成書面作業的時候往往只是對知識進行了回憶,并沒有產生觸動,使得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難以對學生造成影響。將書面作業設計改成生活化的實踐作業設計,讓學生動手完成作業,能夠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觸動,讓知識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注意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例如,在學習《關愛他人》時,在完成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做一件能夠體現對他人關愛的事情,并且觀察對方的反應并進行記錄,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關愛的那個人的情緒,更加深入地理解關愛他人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關心他人,在意他人的情緒,提高學生自身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教書必先育人,如果一名學生的人品不端正,那么哪怕他的學習再好,也難以成長為一名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教師要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提起重視,積極完善自身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結合實際生活為學生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黃慶華.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常見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新課程(下),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