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菁
摘 要:我國長期的應試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追求學生的分數,輕視了化學課堂中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化學新課程的概念就是要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強調以學生發展為重點,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課堂實驗
現階段的化學課程,是一種脫離了生活實踐的教學和認知,影響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的同時阻礙學生化學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化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自然學科,化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而實驗是化學學習中一大特點,也是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將化學實驗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是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一、分子不斷運動
在科粵版初中化學教材的“構成物質的微粒Ⅰ”一課中講到了分子運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都是運用呈堿性的濃氨水和酚酞溶液進行分子運動的實驗,實驗是將兩杯分別盛有酚酞溶液和濃氨水溶液的燒杯,放在一個密閉系統中,酚酞溶液變紅,是因為濃氨水揮發后溶于酚酞溶液,由此來證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思維和認知還較為有限,對感知抽象的分子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掌握。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儀器對化學實驗進行改進,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化學的思維解釋問題。最簡單的實驗就是用兩杯水,一杯涼水一杯熱水,分別在兩杯水中加入兩滴墨水或顏料,讓學生進行觀察。學生很快會發現墨水在水中慢慢擴散了,這個簡單的實驗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分子的不斷運動。同時兩杯水中墨水擴散速度的對比,學生能夠感受到分子運動快慢的宏觀現象,明白: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并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這是最簡單也最便捷的實驗,在實驗的設計方面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也十分常見,實驗操作用時短、安全有效、現象明顯。實驗中基本不存在失敗的現象,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二、自制酸堿指示劑
而在“常見的酸和堿”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多是使用石蕊溶液的變色來判斷溶液的酸堿性,一般使用食醋、石灰水、稀鹽酸、氫氧化鈉四種溶液進行實驗操作。實驗雖很直觀,卻無法拓展學生思維,不利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啟發學生利用生活資源設計化學實驗和驗證化學原理。
在教學實驗中,我們可改用黑枸杞自制酸堿指示劑,在實驗中讓學生掌握黑枸杞可作指示劑的本質原因,黑枸杞中含有花青素。將花青素與石蕊溶液做對比試驗,發現:在酸性條件下,花青素顯紅色,中性環境下顯紫色,而堿性條件下花青素則呈現藍色。實驗時可讓學生提前準備各種飲料或水等。在實驗中利用黑枸杞汁液,對學生所帶液體進行酸堿測定。實驗后得出結論:雪碧、米醋、啤酒等飲料呈酸性,呈現粉色;農夫山泉、蘇打水、百歲山等飲品呈弱堿性,顯藍紫色;而茶水、小蘇打則為較強的堿性,呈現出藍色和綠色。
通過黑枸杞汁液做酸堿指示劑實驗,生活化的實驗教學,拉近了學生與化學知識的距離,還為學生樹立起生活聯系化學的意識。培養學生借助生活中的物質和儀器,結合科學知識,利用更科學探究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碳酸鈉、碳酸氫鈉與鹽反應的快慢
對于初中化學教材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內容,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直觀有趣的生活化實驗,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理解和記憶。在“生活中常見的鹽”一課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的快慢常被作為中考考點。而且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在化學式上較為相似,與鹽酸的反應物又均為氯化鈉,所以二者的反應方程式經常會被學生混淆。
在進行這個實驗的學習時,可采用注射器、輸液器、大頭針、棉花等,重新進行設計。取少量棉花堵住1號注射器的針孔,在講2g碳酸鈉粉末導入注射器中待用;之后將1號注射器與2號注射器用輸液管相連;用大頭針將1號注射器的助推器固定在距離針孔5mL的位置,并將3號注射器中盛有2mL 1mol/L的鹽酸,再插入1號注射器中;裝置完成后,將鹽酸注入1號注射器中與碳酸鈉發生反應,待反應結束后讀出1號注射器的示數。將碳酸氫鈉按照上述步驟同樣進行測定。學生觀察發現,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后,前者的反應快,而后者讀出的注射器的示數要比前者大。由此現象可得出結論:碳酸鈉與鹽酸反應先放出二氧化碳,而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二氧化碳的量則比較多。
實驗中,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器材,對教材中實驗進行生活化改進,加強實驗的探究性,也增加了實驗的安全性。同時學生親身完成實驗,能夠使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活躍,促進了學生與老師的交流,讓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掌握的情況與學生的困惑。
總而言之,將化學實驗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在學生完成知識學習的同時,又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李一凡.以新理念為引領,著力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9):26.
[2]孟憲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6(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