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庭良
摘 要:在新課改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傳統的被動式學習方式已然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學需求。鑒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及時掙脫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將“以生為本”的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進而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興趣;動機;能力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基于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善于以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為依據,積極探索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以此來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獲取更優化的教學效果。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
一、善于挖掘教材趣味因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尤其是對于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的初中生而言,他們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因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趣味因素,并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以使學生能夠保持自主學習的持久動力,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例如,以《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這節內容為例,在導入環節,我為學生播放了《今日說法》——《迷失的青春》中的幾個片段。待視頻播放完畢,我向學生問道:“進入初中后,林林出現了哪些行為?這是屬于什么性質的行為?在這之后,林林又出現了哪些行為,這些行為與先前相比,其性質有沒有發生改變?”之后,我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并對以上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如此,我通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而且還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生活實際有機聯系起來,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構建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眾所周知,有效的教學活動應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有機統一。基于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善于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特點為依據來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學生在討論和探究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自主學習動機。
例如,以《維護公共秩序》這節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了共享單車扎堆停放霸占人行道的圖片,并向學生說道:“共享單車本為我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是類似亂停亂放的行為也不在少數,如此便在極大程度上妨礙了交通秩序。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擾亂公共秩序的現象呢?你對此又有什么感受呢?”待學生回答完畢,我繼續說道:“由此可見,有序的公共秩序對我們的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到底什么是公共秩序?公共秩序又有什么具體的作用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并從中找尋答案。”如此,不僅實現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而且還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
三、注重總結歸納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學習思維較為活躍,但是他們的心理發展還有待健全,自主學習的意識還有待增強,學習活動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鑒于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當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即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來為其總結歸納學習方法,以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例如,以《消費者依法享有的權利》這節內容為例,課前,我羅列了預習提綱來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此外,我還讓學生在閱讀完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消費者享有的合法權益的內容及作用進行詳細的歸納總結。在課堂上,我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了檢測,并對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及時了解。如此,通過為學生總結歸納學習方法,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還實現了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在新課改全面推行的今天,教師的職責絕非僅僅在于“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自主學習。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當將“以生為本”的新課改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始終,并扮演好學生自主學習的激發者與培養者,以此來切實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振紅.將開放性教學法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相融合[J].華夏教師,2018(22):24.
[2]祝萬靈,謝向前.初中道德與法治的互動教學法[J].教育科學論壇,2018(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