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僚陽+張秋+程薇萍
【摘要】 目的:研究與觀察QCC應用對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治療效果的價值。方法:將2014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以常規腦卒中后康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觀察組則以QCC模式進行護理指導。統計與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疾病認知度、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上肢功能狀態。結果:干預前兩組疾病認知度、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上肢功能狀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不同時間觀察組疾病認知度、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上肢功能狀態均顯著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QCC應用可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治療效果,因此認為本模式適用于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
【關鍵詞】 QCC應用; 腦卒中; 上肢; 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 治療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observe the value of QCC application on improving the recognition of uper limb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Method: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4 to May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interven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strok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tervened with the nursing guided by QCC mode.Then the recognition of disease,recogni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uper limb functional state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recognition of disease,recogni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uper limb functional state of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P>0.05).While the recognition of disease,recogni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uper limb functional st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QCC applic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f uper limb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stroke,so the mode is suitable to the patients with disfunction of limb after stroke.
【Key words】 QCC application; Stroke; Uper limb; Recognition of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7,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3.024
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的常見不良情況,與此類肢體障礙相關的治療研究方法較多,近年來采用功能性電刺激治療的研究不斷增多[1-2],而較多患者除對腦卒中疾病本身的認知不高,對于本類治療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更為低下,因此對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上述知識認知度的提升需求較高[3]。本文就QCC應用對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治療效果的價值進行研究與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納入標準:年齡<75歲;卒中急性期患;存在明顯肢體障礙;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年齡≥75歲;精神異常;存在其他基礎疾病。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44~74歲,平均(59.2±6.6)歲;病程20~75 d,平均(48.5±5.6)d;腦梗死22例,腦出血14例;偏癱部位:左側19例,右側17例。觀察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44~73歲,平均(59.5±6.3)歲;病程20~77 d,平均(48.8±5.2)d;腦梗死23例,腦出血13例;偏癱部位:左側18例,右側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倫理學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endprint
1.2 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腦卒中后康復護理模式進行干預,首先對患者進行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及功能性電刺激治療方面知識的宣教,對治療配合注意事項進行告知,并進行指導,另外,對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同時進行心理疏導。觀察組則以QCC模式進行護理指導,由本科室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質量控制小組,由小組所有成員針對每位患者的疾病情況及治療情況進行綜合狀態的評估,并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然后將其綜合處理,由小組對護理問題進行解決,解決的方式為“集思廣益”,即由小組成員采用討論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解決,然后提出最為切實有效的解決措施并實施,然后在護理措施實施過程中對潛在護理問題進行評估,并再次由小組成員進行解決,對于宣教知識、基礎護理及心理疏導過程中的護理問題均以此種方式解決,如對于功能性電刺激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依從性問題,也采用此種方式解決,根據患者的性格特點、理解能力等進行認知度方面的提升。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統計并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不同時間疾病認知度、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上肢功能狀態。(1)疾病認知度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評估,問卷中的內容均為腦卒中及肢體障礙等方面的相關知識,問卷分值范圍為0~100分,其中<70分、70~90分及>90分分別表示認知度較低、認知度一般和認知度較高。(2)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也采用問卷的形式進行評估,問卷中的內容均為本治療方式原理、治療方式、注意事項及其他相關方面的知識,問卷分值范圍為0~100分,其中<70分、70~90分及>90分分別表示認知度較低、認知度一般和認知度較高。(3)上肢功能狀態采用FMA評分進行評估,本標準總分最高為66分,其中評估分值為總分的50%以下、51%~95%及>95%表示嚴重運動障礙、中度及明顯運動障礙、輕度障礙[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疾病認知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疾病認知度較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不同時間觀察組疾病認知度較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較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不同時間觀察組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較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上肢功能狀態比較 干預前兩組上肢功能狀態FMA評分輕度障礙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干預后不同時間觀察組輕度障礙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所占比例較高,本類障礙的存在極大地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患者自身、家庭及社會造成的負擔均十分明顯,因此此類患者的后期康復治療重點即是肢體功能障礙的改善[5-6]。臨床中對于腦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治療研究較為多見,其中功能性電刺激治療即是研究較熱且近來效果受肯定程度較高的治療方式。本治療方式通過電刺激來達到影響肌肉廢用所導致的一系列不良情況,對機體的康復具有積極的改善作用[7-8],但是較多患者對于本治療認知度相對較低,而這極大的影響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甚至治療信心,最終影響到其治療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到其最終治療效果,因此對接受此類治療的患者進行此方面治療認知度的提升是臨床干預的重點。另外,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度也是對其治療認知度影響較大的方面[9-11],因此對患者進行疾病認知度的提升也價值較高,以達到快速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的目的。
臨床中對于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治療干預模式較多,其中QCC模式是在神經內科應用率較高的一類干預模式,其通過小組“集思廣益”的方式來達到提升問題解決效果與護理質量的目的,其通過更為科學的方式對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綜合解決,且吸收各界經驗與意見,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因此對于問題具有“針對性及個性化”的解決效果[12-13]。但是關于本類干預模式在腦卒中上肢功能性電刺激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仍不足。
本文就QCC應用對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治療效果的價值進行研究與觀察,結果顯示,干預后1周、2周及3周時觀察組疾病認知度及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上肢功能狀態FMA評分均好于對照組(P<0.05),說明QCC模式的應用有效提升患者認知度的同時,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的輔助提升作用,從而肯定了QCC應用在此類治療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原因,筆者認為QCC模式“集思廣益”的特點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有關,本模式對參與者的意見給予了肯定性,激發參與者的問題解決積極性,因此在進行干預措施的制定過程中更具有積極性[14-16],從而為腦卒中后進行功能性電刺激治療的患者的依從性的提升提供了基礎與前提,也實現了治療的有效配合,從而為治療效果與預后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17-20]。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QCC應用可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認知度及治療效果,因此認為本模式適用于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
參考文獻
[1]蔡木輝.中藥熏敷聯合中頻電刺激降低腦卒中偏癱肢體肌張力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0):117-119.
[2]沈燕,鐘歡.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結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的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0):153-156.
[3]安曉蕾,郭亮軍,李彥梅,等.針灸電刺激康復訓練結合因時護理模式在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8):2190-2193.endprint
[4]吳雪影,陳淑良,欒桂君,等.中頻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的護理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2):3602-3604.
[5]沈瀅,殷稚飛,戴文駿,等.對側控制型功能性電刺激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2):1119-1123.
[6] Simeone S,Coehn M Z,Savini S,et al.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stroke caregivers three months after discharge of patients from rehabilitation hospitals[J].Prof Inferm,2016,69(2):103-112.
[7] Sato I,Higuchi A,Yanagisawa T,et al.Impact of late effect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pediatric brain tumors:motility disturbance of limb(s),seizure,ocular/visual impairment,endocrine abnormality,and higher brain dysfunction[J].Cancer Nurs,2014,37(6):1-14.
[8]毛萬姮,馮祥勇,陳先美.功能性電刺激配合作業療法對顱腦外傷術后上肢功能障礙恢復的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14,38(8):713-714.
[9]任海,何永紅.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性電刺激后上肢功能的遠期恢復[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2):129-131.
[10]劉首峰,高春林,汪皖君,等.運動想象療法聯合第三代功能性電刺激術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5,15(3):209-213.
[11]黃群,周燕芬.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在腦卒中患者社區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0):118-121.
[12]翟鳳娟.對側控制型功能性電刺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響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5,10(A01):650-651.
[13] Huang S C,Wong A M,Chuang Y F,et al.Effects of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arterial hemodynamic properties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paretic upper extremities of patients with subacute stroke[J].Biomed J,2014,37(4):205-210.
[14]任燕,顧艷葒,金小紅,等.路徑式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病人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5,29(11):3911-3913.
[15]米雪,于宏麗,張婷婷,等.優質護理服務的延續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0):40-43.
[16]嚴曉藝,賈麗燕,張云皎,等.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肌痙攣的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1):52-58.
[17]彭麗延,李素惠.腦卒中上肢功能障礙60例的護理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2014,29(10):2185-2187.
[18]劉婧桓,霍春暖.照護者康復護理技能培訓對腦卒中病人出院后上肢功能的影響[J].護理研究:下旬版,2015,29(7):2635-2636.
[19]陳素霞.腦卒中社區護理流程對腦卒中患者社區護理質量控制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6):103-107.
[20]楊露,盛揚,謝亮,等.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6,38(12):907-909.
(收稿日期:2017-03-09) (本文編輯:鄧朝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