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柏
摘 要:在一節課開始之前,我們往往會對課程有一個預設,對學生怎樣理解課文,怎樣來解讀課文有一些思考,但當學生思考的方向超出我們的預料時,我認為即使老師的教學進度有可能會被打亂,也不妨順著學生的思維去思考、發展一下,讓課堂成為學生發揮的場所,讓教學更生動。
關鍵詞:預設;體驗;隨機應變
追求完美是人之常情,人們對于美與成功的追求也體現在我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
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日常的工作當中也會追求課堂的完美表現與教學最優化,為了達到此目的,在授課之前,我們往往會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預設,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盡量讓學生按我們所預定的軌道運行,以期達到一次完美的授課。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既然有學生的參與,就必然就會存在許多不確定因數,這些不確定因素或許就會導致我們的一堂課存在某些遺憾,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該如何取舍呢,是按照既定的預設走讓課堂趨于完美還是容許課堂存在富于多變所可能帶來的缺憾?
不可否認,有效的課堂離不開精心的預設,也需要教師對課堂大致的走向有一個清晰、理性的安排。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每一名學生的思維都是獨特的,他們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各不相同,這些都對他們接受知識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往往很容易忽視這一點,反而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是否按我的思維在轉,他不這樣思考的話我要如何把他引到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往往會期待學生說出我們想讓他說出那句話、那個詞、那個結論。表面上來看,這種強求下的結果似乎讓我們的課堂更完整、更完美,但達到這種效果所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呢?
我曾聽過一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的課,從剛開始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配合就非常緊密,教學過程非常流暢,讓人在聽課的過程當中也能感覺到老師對課堂的把握,但其中有一個地方讓我有一些異議。當老師提出在金魚、漁夫和老太婆三個角色中,你最喜歡哪個這一問題時,很多同學都回答的是喜歡金魚或漁夫,可是有一個學生卻站起來說:“我最喜歡老太婆,我覺得漁夫太沒有原則,而金魚只會盲目的報恩,反而害了他們。”很顯然學生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可能是老師進行預設時并沒有考慮到會有學生這樣說,所以當學生這樣回答時老師就開始引導學生明白漁夫和金魚是因為善良才會對老太婆百依百順,最后將最大的過錯依然歸結于了老太婆,而否定了學生思考。接下來的授課過程也相當流暢,可以看出整堂課講下來都在老師的掌握之中,但是聽完之后我卻不禁要去思考,這樣的“完美”掌控是否真的有必要?
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而正是這種獨特的感受才體現了語文這門學科的藝術性。任何知識與能力都必須在體驗中去親身感受、理解,這是教師無法代替的。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鼓勵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獨特感受和獨創性的見解,才能得到人生的感悟,獲取語感的積累。
如今的課堂主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就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受教育者,更是實踐者,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只有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掘他們的內在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才能使課堂真正有效。因此教師要大膽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地,自主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例如我所聽過的另一節作文公開課,老師的課題是《神奇的動物》,在授課途中老師讓學生描述一下自己所飼養過的動物,并說一說它的特點,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說的:“我養過一只小兔子,它的毛是白色的,尾巴短短的,它的眼睛是紅色的,這是因為它很喜歡吃胡蘿卜。”這時候另外一個學生就站起來說了:“老師,我認為不對,小兔子的眼睛之所以是紅色的是因為它的血液是紅色的,血流過眼睛導致了我們看到的眼睛是紅色的。”這一下就把學生們思考的方向帶偏了,學生就開始在下面議論紛紛。而這時候這位老師的處理方法令我記憶深刻,她自己并不知道正確答案,但是她并沒有對學生的這個問題置之不理,也沒有隨便說一個答案來結束這段插曲,反而是讓學生當堂就開始討論兔子眼睛為什么紅這個問題?很顯然,這個小插曲并不在老師的預料當中,但她關注了學生的獨特體驗,珍視了學生的個人體驗,讓學生都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了課堂活動中去。雖然從課程的結構來看,這里有一些小小的混亂,但是我認為這里的混亂正是體現了我們教學中的真實。
我們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是在教師、學生、文本的互動中展開的,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完整的。一節學生與老師有相互交流、相互討論的課才能算一節有美感的課。課前的預設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應該理解學生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只有這樣,課堂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才會精彩不斷。因此如果在教學中出現了老師預料外的“遺憾”,就讓我們留下這些遺憾,留住一些真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