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王力塵
摘要: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是繼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荀子順應時代要求,批判吸收了各家之長,成為戰國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對我們有借鑒作用,尤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研究荀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荀子 教育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126-02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時代背景與理論基礎
(一)時代背景
荀子生活在一個由分裂到統一的大變革時代,在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經濟方面,戰國時期鐵器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提高,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貴族階級的土地國有制開始動搖,使以土地私有制為特征的封建經濟開始形成;政治方面,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社會取代了奴隸社會,原有的制度規范失去了對人們的約束力,社會需要新的思想體系來維持政治需求;在文化方面,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社會各階層的知識分子從各自的階級利益出發,著書立說,戰國末期各學派思想互相碰撞,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荀子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二)理論基礎
荀子的教育思想繼承了孔孟二人的人性論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孔子提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人的不同習性是受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影響形成的。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人天生就具有“善端”,后天的培養是為了保存自己的仁義之心。而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也就是說荀子認為人的本性都是趨向于“惡”的,這里的“惡”不是貶義的惡,而是指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本性趨使人追求利益與欲望,人之所以能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只有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人性才能由惡變善。荀子和孟子雖然對人性論持相反態度,但是都強調后天的實踐,要求人在后天的實踐過程中改造自己,“化性起偽”。
二、荀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教育內容
荀子提出的教育內容以“禮”為核心,可以用“始乎誦經,終乎讀禮”來概括。荀子認為,學習應該從誦讀《詩》《書》開始,到讀《禮》結束。也就是先學習道德知識,直到成為君子、圣人為止。他在《荀子》勸學篇中指出:“學惡乎始?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荀子將《詩》《書》《禮》《樂》《春秋》作為學習的主要教材,強調了閱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性,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荀子認為經典著作雖然內容豐富,但也有其不完善之處,人如果想要全面地學習,還應該通過老師的教導。
(二)學習態度
1.“虛壹而靜”的學習態度
荀子提出了“虛壹而靜”的學習態度。在這里荀子所說的“虛”指的是虛心,意為不讓舊有的經驗、知識成為學習新知識的阻礙。只有放棄原有的成見,以誠懇的態度繼續學習,才能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而“壹”指的是專一,荀子要求學習不能見異思遷,要專心致志。他認為“積”是學習的最佳態度,只有主觀持之以恒地積累知識經驗,才能有所得。荀子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備焉。”因此人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態,才能不斷積累經驗、知識和道德,才能去惡從善,成為有用之才。
2.“尊師重傅”的學習態度
荀子重視教師,并強調教師在傳道解惑中的重要性,他說:“學莫便乎近其人。”在《荀子儒效》中,他具體闡述了“師”的作用,“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荀子認為,人要是沒有老師的教育,不懂法度,就會任意妄為;有了老師的教育,懂了法度,就會注重后天的積累。同時,通過向老師請教獲得的知識和學問既全面又深刻,不僅能獲得智慧,還可以洞悉世事人情。所以通過向老師學習,不僅能夠獲得知識和經驗,更能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以此強調“尊師重傅”的重要性。
(三)教育方法
1.“注錯習俗”的環境陶冶法
荀子提出了“注錯習俗”的環境陶冶法,強調環境對人的重要影響。荀子認為:“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俗移志,安久移志。”他認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習慣風俗,是可以改變本性的;專心致志地學習而不三心二意,能夠形成知識的積累。風俗習慣能夠改變人的思想,保持一種習俗的時間長了就會改變人的本質。荀子深刻地闡釋了環境對個體道德需要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注錯習俗”的環境陶冶法就是要教育者塑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去感染受教育者的行為,使受教育者能夠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
2.“行高于知”的實踐教育法
荀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系統地提出“行高于知”的思想家。他認為,獲得知識的過程是聞、見、知、行的過程,以聞為始,以行為終。認識不僅僅要在書本中學習,更要付諸實踐,行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和結果。荀子不僅僅強調獲取認識的過程,更強調用認識指導實踐。認為只有真正將認識與實踐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識。《荀子·儒效》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意思是說,沒有聽到不如聽到,聽到不如見到,見到不如知道,知道不如付諸實踐,學習到了付諸實踐也就到頭了。只有實踐,才是明白事理、成為圣人的最佳方式。圣人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在于他能把學到的東西付諸行動,將學問道德表現在舉止上,見之于行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才能夠真正地解決問題。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讓認識規范和指導自己的行為,使自身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三、荀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一)樹立深度學習觀和終身學習觀
當今社會節奏加快,信息呈爆炸式發展,受到新媒體碎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人們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流于表面。荀子“虛壹而靜”的學習態度要求教育者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深度學習觀和終身學習觀。深度學習觀要求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虛壹而靜”的狀態,即平心靜氣,以積極專一的態度不斷探索,才能在專業學習領域中有所收獲,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終身學習觀要求受教育者不僅在學校求學過程中學習知識經驗,也應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荀子在《荀子·勸學》中說:“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他認為,學習是一生的事業,絕對不可以停止,終生學習能夠讓人生獲得質的飛躍。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學無止境思想的人就是荀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但要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更要傳授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態度,使受教育者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斷用知識充實自身,完善自我,真正做到“學不可以已”。endprint
(二)樹立環境教育觀
環境是影響教育的關鍵因素之一。荀子《荀子·勸學》中提到“君子居必擇鄉,游必擇士”。意思是說生長的環境與交往的人選都影響著教育的效果,說明了社會環境對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當今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隨著網絡的發展,大眾傳媒的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發展的有利環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網絡,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受教育者傳播思想理念。但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嚴峻挑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在社會中蔓延,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給受教育者帶來消極影響。網絡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良莠不齊,真假難辨,受教育者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實性,盲目從眾,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者應為學生創建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重視生活環境及人文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的環境因素。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環境。
(三)樹立知行統一的實踐觀
荀子提出的“行高于知”的實踐教育法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產生了重要影響。“行高于知”不僅要求具備充足的知識,還要將知識運用在實踐行動上,以此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長期以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卻忽視了實踐教育對學生品德的影響。因此,我們不能只重視“知”,還要重視“行”,通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樹立“知行統一”的實踐觀,引導道德行為。要樹立“知行統一”的實踐觀,首先,要重視知識與實踐的積累,通過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例如,參觀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到兒童福利院幫助兒童,培養尊老愛幼的美德;觀看先進模范的事例,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水準。其次,要重視知行的轉化,將學習的道德標準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在知行轉化過程中,將道德認知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行動,以此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荀子的教育方法引導人們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踐,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荀子以儒家的孔孟思想為主,融合道法墨等眾家之長,對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做了綜合的批判與總結,對中國文化的主體結構和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國文化的傳承,都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荀子的思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今社會也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為我國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將荀子的環境教育、實踐教育等教育方法運用到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勇.荀子:勸學[M].李波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孔繁.荀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尹娣.荀子人性論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1.
[4]尚晨.荀子禮學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山西農業大學,2014.
[5]韓真.荀子教化思想及其現代性[D].長安大學,2009.
[6]黃一波.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商,2013(22):342.
[7]文明.荀子教育思想述評[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1):28-34.
[8]許業所,崔華前.荀子思想中蘊涵的德育方法及其現代價值[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2).
[9]路德斌.荀子“性惡”論原義[J].東岳論叢,2004(1).
[10]薛家平.論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教育探索,2011(11):11-12.
[11]崔華前.論荀子對中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的貢獻[J].學習論壇,2005(5).
[12]牛小娟.淺談荀子教育思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7(3):64-65.
[13]紀祥.荀子“性惡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8):172-173.
責任編輯:劉 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