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眾庭
摘 要:在兒童文化逐漸缺失的今天,以“教師本位”為核心的師生對話關系讓兒童的天性得不到尊重,創新精神逐漸缺失。如今,只有改善師生對話關系,實施以“學生本位”的課堂教學,喚醒兒童天性,才能實現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學生本位;師生關系;對話;教育戲劇
時代的進步,喚醒了兒童文化的回歸,在著重倡導兒童本位的今天,各個學科正努力進行著教法的改革和創新。然而傳統教育中,師生對話關系如果不改變、不創新,就難以從本質意義上實現“兒童文化的回歸”。
一、兒童文化的概念
就像對文化的界定沒有定論一樣,關于兒童文化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說法。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彼倪@一解釋在國內許多學者的筆下得到了升華。
二、師生對話的概念
對話的原始意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談話方式。但并不是任何形式的交談都可稱為對話,“對話是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協調、富有情趣和美感、時時激發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談”。
三、美術課堂中,師生對話關系的現狀
對話不是單純的言說,而是多維的互動。以美術學科為例,作為一項藝術教育,師生對話關系要優于其他學科,對話的形式也更多樣性。即便這樣,傳統美術課堂中的師生對話關系仍舊是失衡的,其問題在于:
(一)傳統美術教學設計的單一
一節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形成良好師生對話關系的關鍵。在目前的美術教學設計中發現,教師僅是根據教材按部就班地教,而忽視學生性格、情感、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終形成“教師教、學生被教”的課堂現狀,缺少師生對話。
(二)傳統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單一
弗萊雷將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概括為:講解。教師是講解的主體,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傾聽的客體,是知識的接受者。兩者之間形成的對話關系是枯燥無味的,失去了興趣,那么兒童便會漸漸從對話關系中消失。
(三)傳統美術教學過程中兒童主體的失落
雖然現今的美術課堂已經開始注重師生的對話關系,但在課堂中,兒童本位依舊得不到高度重視。
學生對教師所給予的美術作品的評價十分重視,認為評價好壞決定著教師對自己肯定與否,如學生作品由教師獨自欣賞、批閱,這導致了教師以成人藝術的眼光和個人藝術喜好的共同干預來判定兒童作品的等級。故而教師要改變以往生硬的評價觀,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以鼓勵為主的較為靈活的評價觀。
(四)美術教師在課堂中的尷尬地位
許多學校針對藝術特長生的入學要求造就了當今社會藝術考級市場的火爆,甚至還處在幼兒階段的孩子就已近開始接觸專業性的美術培訓,這類孩子美術技法純熟,使得班級的整體藝術水平形成高低差,導致許多能力強的兒童不愿融入課堂,從而形成尷尬的師生對話關系。
四、教育戲劇形式下的師生對話關系
在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面前,教育實踐卻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在如何改善師生對話關系的這一問題上,我只能摸著石子過河。
(一)教育戲劇的概念與內涵
漢語中的“教育戲劇”一詞最初直譯于英國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單指學校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戲劇方法。教育戲劇應該是廣義戲劇與廣義教育的交集,即通過分別考察“教育”與“戲劇”的概念來獲得其定義,即“通過想象與扮演的方式有意識地再現并傳遞善的人類經驗的社會活動”。
(二)教育戲劇改善美術課程中師生對話關系的方式方法
通過我長期的教學實踐研究發現,教育戲劇的應用,豐富了師生互動關系,提高參與者的溝通能力,使教育擺脫枯燥的說教,讓接受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知識。接下來結合我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利用教育戲劇改善課堂師生對話關系。
1.教學設計的改變
作為藝術教育,對教學設計的考量應該是個性的、開放的、包容的。而教育戲劇的無限可能性、創新性給予了教學設計想象空間。
(1)導入設計
和諧的課堂對話關系需要在良好的課堂情境下進行。利用表演,幫助傳統的教學情境設計得到升華。如:《乘車印象》這一課的導入,我讓全班起立,根據小組抽簽表演不同的乘車狀態。這樣的課堂導入,讓兒童在上課的伊始獲得了身心的解放,這便為良好的師生對話關系起了一個好的開端。
(2)教學過程設計
對話不是單純的言說,而是多維的互動。利用開放式多元化的互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2.百變的課堂角色及地位
教育戲劇形式下美術課,課堂角色不再是單一的學生與老師,學生可能會變成一只動物,老師可能會變成孩子們的媽媽等等。
3.欣賞評價的創新
“傾聽”是一種包容,一種理解,一種豁達。師生之間要進行成功的對話,必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話之中,用心去傾聽、去感受、去理解彼此的思想,在傾聽的過程中,對話雙方的思想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最后達到一種融合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法]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1,88.
[2]邊霞.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J].學前教育研究,2001(3).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