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箏
摘 要:“課堂教學”是初中生學習歷史的基礎,而現階段初中歷史老師對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把握不明確,往往導致學生對歷史課的學習效率不高。而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運用歷史細節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商業經濟》一課中,要抓住文中的細節問題,從歷史細節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歷史細節;課堂教學;提升
針對初中生的性格及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歷史細節教學方案,是初中歷史教師教學過程中應有的基本教學素質。所謂細節,指的是歷史情節中細小的環節,正因為有這樣細小的環節才組合成了完整的歷史故事情節,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將這些歷史細節一點點詳解出來,然后按照教學目標要求將完整的歷史情節進行呈現是關鍵所在。
一、歷史教學細節是構成完整歷史課堂的關鍵
歷史細節是完整歷史故事情節的單元組成,完整的歷史故事情節又離不開歷史細節,所以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襯托的。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握住歷史教科書中歷史情節的每一個細節,用生動的語言將每一個細節介紹給學生,這樣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歷史情節的記憶,歷史細節往往也是最動人心弦的。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細節也往往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給學生以充足的想象空間,通過對歷史情節的引入、切入和描述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歷史角色,感受歷史學習氛圍。
由此可知,在歷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準確把握歷史細節,然后通過詳細的講解讓學生認真學習到其中的歷史知識,教師也有必要將歷史情節中隱藏的細節講解給學生,不僅能提高教師對課程的熟知程度,也能夠提升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的心緒隨著歷史事件的發展而跌宕起伏,從而使學生迅速融入歷史、走進歷史。
二、深挖歷史細節,讓學生主動挖掘歷史細節
1.針對歷史教學課程,教師應布置相應歷史細節挖掘作業
一方面,從歷史學習的特點來看,歷史需要背誦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如何讓學生擺脫因背誦帶來的對歷史學科的厭倦,這是需要解決的。教師將挖掘歷史細節的任務交給學生,這樣能加深他們對歷史學習內容的記憶力,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之間的交際能力。另一方面,學生負責挖掘歷史細節,有助于極快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之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成若干小組,進行組內討論或者組間討論。
2.組織開展歷史教學細節研討會
作為課研組長,有義務組織教師進行一系列系統的教學培訓,下達一定的教學任務指標。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教師應不斷完善和補充歷史細節教學內容,教師之間應該進行良好的溝通,互相學習教學經驗,將歷史細節教學更好地融會貫通,真正把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搞清楚,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認真總結和反思歷史細節教學課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改進,盡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3.教學細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手段
蘇格拉底有句話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他們思維的火焰,而注重教學細節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興趣能否及時被激發起來。教學細節往往是具體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出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真實地感受到歷史。細節往往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所學的史實。
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提高他們學習能力的關鍵,也是加強他們對歷史學習知識識記能力的基礎,歷史的魅力體現在細節上,細節決定成敗,同時也體現在學生對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上。興趣是學習知識的良師益友,也是提高教師教學積極性的重要方面。
即使是再好的東西我們使用時也要把握一個度,要用得恰到好處,否則就發揮不了它的最佳作用。細節也一樣,課堂時間一般只有45分鐘,細節多會讓教師完成不了課堂教學內容,影響整堂課的質量,因此我們對細節要進行篩選,選擇那些與教學內容最密切相關的典型的細節,并把它們用到一堂課的關鍵之處,這樣細節才能發揮出它最迷人的魅力和最佳效果。歷史課堂中細節處理也需要把握一個度,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要目的,不斷完善細節本身,將歷史知識以細節重現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對歷史知識進行不斷鞏固,這不僅是教學大綱的重要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體現。用歷史細節賦予歷史情節場景,用獨特的意境去激活學生的無限想象力,歷史的教育價值也由此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于友西,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法[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葉小兵.細節的重要[J].歷史教學,2010.
[3]王家范.感受歷史智慧是一種愉悅:初中歷史教材改革管見[J].歷史教學問題,2002(1).
[4]鐘曉敏.以《西安事變》一課為例談歷史細節的運用[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4(5):7.
[5]劉澤偉.關注歷史細節的作用,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感覺”:以《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一課為例[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3(23):34-38.
[6]沈利劍.慣于細處潤春泥:論歷史細節在課堂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中旬版),2013(5):13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