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瑛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成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這也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大核心理念。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實施新課程標準既符合教育教學的發展目標,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角色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其學習過程中,也應體現在提問習慣上,只有讓問題充滿學生的頭腦,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初中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只有激發學生的提問意識,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提升學習效率。
關鍵詞:初中科學;主體;問題意識;實踐
愛問是兒童的天性,學齡前的孩子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為什么”。然而孩子的這一天性,到了初中卻發生了變化,課堂上鮮有人再問“為什么”。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長,學問的增加,學生反而不提問了呢?難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已經全部掌握了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對初中學生的提問意識和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為初中教學改革發展貢獻一份綿薄之力。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發現,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息息相關。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是課堂的絕對主角,掌握著提問的主導權,提問甚至成為他們的專利。提問的問題往往是教師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進行設計的,這樣的提問設計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也使學生陷入了被動接受的狀態,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提問的興趣,長此以往,會讓他們對教師產生依賴,失去質疑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鑒于此,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勢在必行。下面我將結合自己在初中科學中的教學體會,談一談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為學生“想問”創設條件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边@句話道出了教學的藝術,這種藝術不僅適用于外國教育,同樣適用于我國現在的教育教學。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法開闊學生思維空間,喚醒他們的問題意識,鼓舞他們多思,多問,多學習。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想問。
(一)創設問題情景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從愛因斯坦的話中可以得知提出問題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通過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人們的思維往往是在問題情景中產生和發展的,這也是眾多教師將其列為工作重心的原因之一。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整體過程的把握和微觀環節的設計,來創設問題情景。在目前的初中科學班級中,總有一些懶于發問和羞于發問的學生,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盡量設置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寓教于樂,提升他們的參與積極性。
如,我在教授“蝸牛的生物特征”一課時,就將教學安排在了課外,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蝸牛的方式來進行學習。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他們參與積極性高漲。在學生實踐過程中,他們的問題層出不窮,提出了許多有研究意義的問題,如:蝸牛的觸角有什么作用?蝸牛為什么生存在水分比較多的地方?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么會留下液體,這個液體的構成是什么……
在課堂中,學生一旦想問就會派生出許多或刁鉆古怪或有建設意義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老師并未涉及或準備不足,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切勿置之不理,而是要認真對待,和學生一起交流、探討,共同參與問題的生成和解決,建立統一戰線聯盟,通過網絡、圖書館或咨詢專家學者等方式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的質疑意識,也促進了師生交流,為創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設矛盾情景
學生學習的過程如小說創作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制造矛盾沖突,才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只有不斷發現矛盾、解決矛盾,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
教師通過創設矛盾情景,使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去學習,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自主性。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更是讓他們品嘗到了提問的樂趣。
(三)培養學生提問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來說亦是如此。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可以開拓學生空間,為其探究知識提供強大的內動力,因此培養學生提問的興趣應列為初中科學教師重要工作之一。初中學生大多以形象思維為主,其抽象思維正處于待開發階段,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以形象、生動、具體的事物為切入點,培養他們提問的興趣。
如,在教授七年級科學上冊第五節“科學探究”時,教材本身安排了一個有趣的探究:根據人腳印的長度判斷人的身高。探究以警察經常通過腳印來判斷罪犯的身高進行引入,結合考古學家根據古代人腳印的長度來判斷古代人的身高來進行探究。話題引入之后,教師就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問:“人腳印的長度與身高到底存在什么關系?”“腳印較大的人,身高越高嗎?”這樣的問題導入方式,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又提升了他們提問的興趣。
這樣的探究過程雖然艱苦,但同時又趣味盎然,讓人欲罷不能。太簡單或太難的探索都不利于學生進行持續探索,因此對探索過程進行精心設計也是教師的重要工作,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課堂知識,并獲得相對愉悅的情感體驗。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設計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要遵循科學規律,通過設疑讓學生身體力行去追問和探索,直到解決問題。
二、營造讓學生“敢問”的課堂教學氛圍
初中生之所以提問越來越少,與他們不敢問有直接的關系。心理學研究認為:害怕(怕犯錯誤)的壓力會禁錮和阻礙兒童進行相應的智力活動,害怕教師批評、害怕同學嘲笑等心理都會阻礙兒童積極思考和發問。通過調查資料顯示,學生存在怕問的情況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找到其關鍵因素,對癥下藥,通過營造讓學生“敢問”的課堂教學氛圍,消除其心理障礙,使他們敢于發問,樂于發問。
(一)創建民主課堂,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師是課堂的主角,具有絕對的權威,他們往往喜歡聽話的學生,對于一些經常質疑的學生會認為他們冒犯了自己的權威,讓自己下不來臺,常常會采取置之不理或直接批評的方式,這樣的課堂氛圍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打消了他們自尊心、自信心以及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因此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設計和安排問題,以促進學生創新潛能的發揮。
(二)多用激勵性語言,讓所有學生“樂問”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不敢提問、不樂于提問的心理,這主要是源于學生的緊張、自卑及渴求得到肯定的心理。針對這一現狀,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運用激勵性語言,讓所有學生“樂問”。如可以使用:“請×××來大膽談談你的看法”“說錯了沒關系”“盡管×××說的問題很簡單,但是說明他在積極動腦”等話語,來引導學生發問,在人人踴躍提問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提問意識和提問習慣自然能得到培養和強化。
三、善于捕捉時機,使學生逐漸走向“會問”
“好問”是多思的前提,因此提倡好問是擴展思維的重要途徑。在培養學生會問時,應注重科學的方式方法,不假思索地亂問、為提問而提問、一疑就問、每題必問這樣的問題方式雖屬于好問,但不利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更不利于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使學生逐漸走向“會問”是教師的終極目標,從“愛問”到“會問”是一個質的飛躍,需要教師做好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具體可從兩個方面來實施。另一方面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會問。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模仿心理,教師高質量的提問示范,會給學生提問做好榜樣作用。在提問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提出問題,以開闊學生的思維觸角,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一方面是教師要把握學生問的時機,為其發問創造有利條件。初中科學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引導學生發問時,既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又要考慮課堂效益,如此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教師不能任由學生一問到底,胡亂發問,這樣一堂課下來雖然課堂氛圍活躍,但學生卻學無所獲,因此善于捕捉時機尤其重要,通過學生恰到好處的提問,既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也能使他們發現其他同學的優點和自己身上的不足,從而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效率。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充分挖掘問題來源,使問題更具價值。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來實施。
(一)讓學生通過實驗來發問
隨著新教材的實施,實驗探究開始走進科學教學的課堂。這種探究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是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探究的第一步是發現問題,第二步是提出問題,第三步則是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開始獨立、深入思考,并開始具備自我意識,不再唯老師是從,而是唯真理是從。
(二)充分發揮學生間的“優勢互補”,開展合作學習,發展學生問題意識
合作學習是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將其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中,通過教師引導,可以使學生發揮集體智慧,對其養成問的習慣,培養問題意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在學習走進科學實驗室時,我將學生分成了五人小組。我在選擇小組成員時,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按照學生的個性特征、實踐能力、組織能力等進行分組,這樣的組合方式既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又可以讓他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長處,從而取長補短。五人小組人數較少,學生們不僅喜歡說,更喜歡問。
在學習酒精燈點燃和熄滅的正確和錯誤使用方法時,小組成員各出奇招,有的說用嘴吹,有的說用書或手扇滅,也有的提議直接用酒精燈蓋蓋滅,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討,學生不僅獲得了科學知識,還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更發展了問題意識,可謂是一舉多得。
參考文獻:
[1]肖川.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3.
[2]朱時清.科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