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偉
摘 要:語文學習在小學生的學習生涯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閱讀能力是影響語文學習的關鍵因素,當前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重視教材知識學習,忽視課外知識的閱讀學習的問題,導致學生知識的實際運用水平較低。為此,根據新課改的基本精神,提出了課內外閱讀一體化的具體措施,以期為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提供理論上的支持,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閱讀;措施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是一門技巧,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能力則是學生學習素養的重要構成成分,它直接關系著學生自主學習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未來認知的發展,在整個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學習生涯的開始,這一階段的學習習慣、方法、思維以及學習能力都處于形成期,教師如果能夠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反之,則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提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要求。那么,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怎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課內外閱讀一體化的教學工作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研究發現,實現課內外閱讀一體化教學并不難,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轉變觀念,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注重課堂教學的實務性,打牢學生的基本閱讀技能
教材是基礎,我們學習教材并不是為了獲取純粹的知識,而是為了教授閱讀的技法,只有教材知識學扎實了,課內閱讀技法嫻熟了,學生才能更好地將其運用到課外知識的閱讀學習上,獲得學習的快樂。因而,語文教師一定要督促學生學好教材知識、掌握基本的閱讀學習技法。語文教材是經過精心選定的,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技能,而且還要讓學生去朗誦、品味、感悟,去體驗文化的真實魅力,領悟作者的真情實感,帶領學生進入優美的意境。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的卓有成效,使教學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想象意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探究意識和想象意識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能力,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內在驅動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想象意識。在課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想象。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要建立在其他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將課內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延伸到課外的知識上,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去進行課外的閱讀,這樣學生既能加深課內知識的學習,又能自覺地學習課外知識,達到了課內和課外閱讀的良好結合。
三、加強訓練,鼓勵學生自覺地積累閱讀知識,提高閱讀水平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要進行鞏固,正如孔子所說“溫故而知新”,學習了新知識一定要多加溫習和鞏固,適當的訓練是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適當的作業是有必要的,這既是讓學生鞏固知識的手段,也是督促學生進行知識積累的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充分利用參考書、試卷、小學生課外讀物等資料來加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自覺地達到課內外閱讀的一體化。
四、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念,堅持“大語文觀”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它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對生活的真切感悟和體驗,是我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的確,生活中處處有語文,無論是在繁華的大都市、僻靜的小山村,還是在荒無人煙的山野里,到處都充滿了生活的奧妙。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各種特色的風景名勝、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傳遞著語文的信息。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好好利用這一潛在的課堂,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范圍,教導他們樹立“大語文觀”,處處留意生活中的學問,用心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這樣有利于推動學生讀書、寫字、口語表達等綜合能力的提高,加強閱讀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的課內外閱讀一體化教學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只有雙管齊下、內外結合,我們才能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小學生的目標追求。
參考文獻:
[1]薛必梅.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的實踐探索[J].小學閱讀指南(中),2011(10).
[2]黃君.覓得源頭活水,方得靈動課堂:談課堂內外一體化閱讀教學的切入點[J].文教資料,2010(6).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