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蓓
【摘 要】本文論述“三全育人”視閾下高職院校數學類課程的學習管理,針對高職院校數學類課程學習管理中學生自學能力不強、學習熱情不高、教師教學思維陳舊、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提出“全員”協同合作擊破數學類課程學習的思想壁壘、“全過程”強調學生思想轉變的各階段的把控、“全方位”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等對策,從而解決高職數學類課程學習管理問題。
【關鍵詞】三全育人? 高職院校? 數學類課程? 學習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152-02
1996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高職院校的培養定位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及專業技巧,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生除了要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應能夠熟練掌握相關專業操作技能,具備較高的工作能力,具有較高的思想素質水平。
一、高職院校專業學習特點
(一)課程前后關聯性強,學習難度大。按照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安排,每學期開設課程基本控制在7~9門,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除第一學期基礎課程較多,后續學習多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為主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程的學習。目前高職學生多招收普通高中、中職對口生源,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基礎較差,普遍反映數學、電工電子、力學類課程難度較大。但每個階段遵循持續漸進的教學原則,前后課程銜接緊密,不能偏廢任何一個教學階段。
(二)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動手要求高
高職院校的培養定位要求學生能夠掌握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及專業技巧,能夠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不僅是專業課,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實訓、操作課內占比均有相應的要求。
(三)學生普遍數學基礎差,忽視人文素質培養
我國199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6%,現在部分地區高校招生錄取率超90%,其中高職院校的快速發展,招生的進一步擴大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直接的結果,招收學生的基礎普遍較差,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成為學習的“老大難”問題,對專業課程的學習、素質的提升,甚至步入社會等,都有不少影響。
二、高職院校數學類課程學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足,自學能力不強
對于通過高考入學的學生而言,進入高職院校后,之前的中學高壓高強度教學管理模式不復存在,外部“誘惑”抵御能力較弱,學生容易喪失奮進學習的目標。對于中職對口入學的學生而言,數學、英語等基礎課程本身就是薄弱環節,他們通過前期的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學習,已掌握部分專業知識,嘗試過部分工作崗位的實習、實訓,因而優越感增強,自我要求不嚴,無法跟上學習節奏,最終造成課業的缺失。
(二)對高職數學類課程缺乏足夠了解,學習熱情不高
經過中學數學的“填鴨式”學習方式,體驗過“題海”戰術的學生普遍對數學課程已形成固定認識。加之入學前后同學的交流,對數學類課程普遍產生一定的排斥、畏懼心理,最終導致普遍對數學類課程缺乏學習興趣。
(三)教師教學思維陳舊,與實際存在脫節現象
高職院校是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專業人才為任務,由于具有極強的應用性要求,適應行業企業的要求,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技術。但封閉在“象牙塔”中的數學教師由于跟外界接觸不多,教學內容與教材的更新跟專業、行業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滯后,導致學生感到所學和專業上的應用存在很大差距,不免感到迷茫。加之學生之間的傳遞效應,學習受到干擾成為必然結果。
(四)教師不注重教學質量的提升
由于市場經濟的影響,部分教師忙于自身價值的提升,出現外部事務多于本職工作的情況,教學工作投入不足,應付式的完成授課工作,上課缺乏激情,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敬業精神,直接影響學生對老師所授課程的學習熱情,最終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三、“三全育人”視閾下高職數學類課程學習管理問題的解決途徑
“三全育人”是“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簡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大力推進“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實踐。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的核心理念,研究高職院校數學類課程學習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法,強調全員參與、全程掌控、全方位設計,扎實學習基礎,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
(一)“全員”協同合作擊破數學類課程學習的思想壁壘
學校、家庭、教師、學生組成“四位一體”的育人主體,全方位改革考評方式,建立考評與激勵相結合的新機制。針對數學類課程學習的思想壁壘,學校層面,優化“教評學”“學評教”模式,除了以調查問卷、學生成績等形式量化班主任、輔導員、教師的工作外,增加教學督導評價、教研室評價、企業評價模式,減輕教職員工的思想負擔。鼓勵班主任、輔導員通過聽課、評課方式,對課程教學提出意見;通過學生課堂表現,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時溝通關懷,將育人工作做實做細。家庭層面,輔導員、班主任應與家長建立多渠道溝通聯系,及時將學生在校表現反饋給家長。建立學困生的幫扶工作的同時,建議家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從思想上打破聞“數”就跑的壁壘。教師層面,細致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調整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加強與專業的銜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加強與班主任、輔導員的溝通,將學生學習出現的常規問題盡量消滅于萌芽狀態,譬如課堂玩手機、無故曠課等。學生層面,重視對學生自主成才意識的發掘與培養,鼓勵發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新思維、新見解,為有潛力學生創造提升渠道,為學困生互助、自助提供幫助。組建數學建模等社團,普及數學文化知識,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打破學生對數學固有思維,讓數學“活”起來。
(二)“全過程”強調學生思想轉變的各階段的把控
高職院校數學類課程多開設于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學年,這一年,多注重學生的適應性教育,培養學生的學風學紀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因此,第一學年所開設課程的授課教師不僅僅肩負著教學任務,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做到育教結合。針對不同渠道招收的學生,教師的育教方式要有所調整。如高考入學的學生剛體驗了一次不太成功的考試經歷,自信心處在低潮期,授課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溝通交流,激勵學生努力奮進,激發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中職對口入學的學生本身基礎較差,但有一定的專業動手能力和社會經驗,往往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加強這類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提升專業、課程的認同感是授課教師的關注重點。數學類課程雖然至多開設一學年,但教師的育人工作是持續性的。后續可通過社團經驗交流會、各種交流平臺等持續與學生進行溝通,開設第二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建模等有激發創新性的教育培訓活動,關注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同時可及時了解專業需求,為課程的發展、調整創造條件。
(三)“全方位”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不僅要強調技能的培養,還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的培養需要改革課程教學內容、方式方法,搭建社團組織、特長展示、科技創研、創新創業的平臺,提升學生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學習能力,構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專業課程的改革,基礎課程必須做出支撐。數學課程作為高職院校工科、經管類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不能也不可以再固守理論教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應順應職業教育特點,配合專業需要,調整開設課程,改進課程的教材、教學方法。目前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的土建類數學課程已從教材到開設形式都進行了改革。與專業合作自編教材通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審核,正式出版發行,近兩年投入課程使用,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學習效率提高。開設課程由單一的高等數學調整為數學(專業應用數學)、工程數學、數學建模,開滿一個學年,學生學習、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發展數學建模協會,組織校內數學文化、數學建模等方面的講座培訓,發掘部分學生創新潛力,計劃繼續組織參與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參與專利申報、科研項目研究工作,增強學生生活自信、能力自信,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工科、經管類專業基礎課程的數學類課程的學習管理是關乎學生的整體發展、職業生涯規劃實現的重要環節,是一個需要持續研究、反復修正的過程。通過“三全育人”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設計架構,在數學課程的學習管理中融合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掘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育教融合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的各個階段,保證學生的思想信念、理想抱負符合國家、社會發展需求,輔助學生步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曉菲.論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策略[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
[2]韓楚.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J].求知導刊,2016(2)
[3]涂進喜.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J].考試周刊,2016(51)
[4]李肖峰,李振良.高校“全員育人”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