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曉翠
摘 要:PPP模式即公司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共同開發雙方共同開發產品和服務,共享與產品有關的資源,共同承擔與產品有關的風險和費用。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是PPP模式運作的良好沃土。本文闡述應用型本科院校PPP模式下校企合作出現的問題主要在法律、法規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系列立法建議,為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立法機制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PPP模式 校企合作 立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b)-0-02
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是優化教育資源和市場化辦學的必然選擇,有利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成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順利轉型。突破傳統的辦學模式,采用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將民間資本引入到教育中來,利用企業或行業資源,深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共同辦學。
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即公私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共同開發產品和服務,共享與產品有關的資源,共同承擔與產品有關的風險和費用。它是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間基于某個項目而建立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它主要應用于大型公共設施項目、資源開發項目和工業項目。在PPP模式運營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也是一個良好載體,應用型本科院校的PPP模式建設不僅是教育領域PPP模式建設的切入點,也是社會領域PPP模式建設的重要抓手,既可對經營性領域或經濟領域PPP模式建設成效進行驗證,又可對社會其他領域(如醫療等)PPP模式建設產生輻射性影響。在這個載體下的PPP模式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較易運作并有成功案例的是校企合作方面。但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各方主體的利益分配是制約校企合作發展的最大問題。
1 應用型本科院校PPP模式下校企合作出現的問題
1.1 PPP模式下校企合作的法律規定與保障政策的缺失
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引入社會資本,更好地發展實訓基地,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利于教學;而企業可得到相應人才。但在運營過程中,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在解決問題和矛盾時,發現規范校企合作的具體法律文件嚴重缺失。在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鼓勵進行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但這些文件多停留在宏觀層面,綱領性強,概況性內容多,沒有落地或轉化為具體指導意見,更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實施性弱。而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以《聯邦職業教育法》明確了學校、企業、政府的法律地位,利于各方有法可依。所以校企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若沒有專門法律界定各方權利和義務,沒有設置第三方監管機構,沒有財政、稅收、教育等保障性政策,在開展過程中就不能放手實施,或者實施過程中無法做到有法可依。
1.2 PPP模式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與規范的缺失
校企合作不僅指學生頂崗實習,還應該融入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既要彌補學校理論知識學習的不足,又要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突出就業導向。但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企業作為注資者,往往更多情況下是被動接受和選擇性執行學校的規定,而學校作為校企合作的發動者和計劃制定者,政策傾向往往偏于學校。因此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和規范有待完善,否則會導致人才培養與用人需求脫節。
1.3 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內容不完善、穩定性差
沒有法律和制度約束下的校企合作是不穩定的。外界對企業激勵政策過少會影響企業積極性,再者雙方更多的是看各自利益而忽略對方需求。后期經營不善,校企合作的維持多數賴于人脈關系的維系,在合作平臺共建和協調方面嚴重缺失,所以合作往往具有短期性和不穩定性,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能長久。
2 應用型本科院校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立法的建議
應用型本科院校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是院校轉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系統工程,僅依靠高校自身力量是難以實現的。這既需要政府宏觀層面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及政策的引導,也需要高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協調和推動。在這個過程中,法律作為最具權威、最具普適性、最能有效規范相關行為的力量,在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建設中不可或缺。
2.1 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國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實施PPP模式需要國家建立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國各地已有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PPP模式的案例,但與現代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其原因主要在于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阻礙PPP模式的實施進程。解決這一問題,需按照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要求,加快《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職業教育法》等修訂工作,完善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PPP模式相關內容,提高可操作性。在法律的層面明確政府服務及監管作用,企業參與力度和積極性調動、學校教學管理模式改革。建立事前、事中、事后服務及監管體系,確保應用型本科教育公私合作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
2.2 以法的形式明確PPP模式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需各方盡到義務
近日,由教育部、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國稅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辦法》指出,職業院校與企業就學生參加頂崗實習和學徒培養達成合作協議的,應簽訂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協議,企業按有關規定及時足額支付報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克扣。職業學校和實習單位應根據有關規定,為實習學生投保實習責任保險。通過《辦法》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參與各方以協議的形式加以規范,有利于各方義務的具體化。
2.3 明確構建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和規范
職業學校和企業開展合作,應當通過平等協商簽訂合作協議。協議應當明確規定合作的目標任務、內容形式、權利義務等事項,并根據合作內容,合理確定協議履行期限。鼓勵有條件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學校,設置學生實習、教師實踐崗位;鼓勵大型企業在職業學校設置職工培訓和繼續教育機構。企業職工的學習成果,可依照有關規定和辦法與學校教育實現互認和銜接。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情況應當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2.4 在法的層面上鼓勵支持參與校企合作建設的企業
2.4.1 政策支持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建設的企業
鼓勵政府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試點,對深度參與校企合作、成效顯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和相應政策支持。各級政府應把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情況,作為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及其他有關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指標,并根據各地情況制定相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2.4.2 鼓勵各地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校企合作。
鼓勵各地采取競爭方式選擇社會資本,建設或支持企業、學校建設公共性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基地、研發實踐課程、教學資源等公共服務項目。按規定落實財稅用地等政策,積極支持應用型本科教育發展和企業參與辦學。
3 結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立法,應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明確構建PPP模式下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在法的層面上對各方權利義務主體進行界定,只有這樣才能在立法、政策、服務平臺、保障機制各方面加以落實,實現多方共贏。
參考文獻
[1] 熊惠平.高等職業教育PPP模式的內涵、特征和產權設計[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58-63.
[2] 閆志利,邵會婷,張帥.職業教育PPP模式:域外經驗與我國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6(7):9-14.
[3] 劉崢.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