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2017年以來,眾多熱點事件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引起了“網民圍觀”,甚至出現輿論多次反轉和輿論討伐的現象,這導致新媒體對熱點事件的社會輿論愈發失控。文章基于內容分析法選擇2017年的代表性熱點事件的新媒體報道內容作為分析樣本,研究新媒體對于熱點事件的社會輿論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 新媒體;熱點事件;輿論導向;內容研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4-0015-03
1 研究背景
自2017年以來,眾多社會熱點事件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引起了“網民圍觀”,新媒體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賦予廣大受眾更為強大的“拇指話語權”,以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草根網民自由發表評論的輿論場。同時,新媒體憑借其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等特點,在傳播社會熱點事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網絡環境的特殊性,傳統媒體在熱點事件發生后反應較慢,而網絡輿論場中有關熱點事件的信息量大、渠道多,加之多種情緒和態度的交融,使某些熱點事件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出現網絡暴力、謠言和新聞炒作等負面現象,新媒體對于熱點事件的社會輿論導向與社會和諧穩定一脈相承,這些負面現象極大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2 研究問題及樣本選擇
本節主要基于對“榆林產婦跳樓”這一熱點事件做內容研究,分析新媒體隨著時間的變化對該事件的報道特點,并進一步研究新媒體在報道中是怎樣發揮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本文選擇了中國新媒體大數據權威平臺——清博大數據搜索引擎——對微信、微博、頭條號文章抽取新聞文本。抽樣方法是在清博搜索中檢索關鍵詞“榆林產婦墜樓”,研究時間自2017年8月30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新媒體原創新聞樣本,排除掉微博短文和內容相似的新聞,共得到有效文本227篇。
3 樣本分析
3.1 報道體裁分析
由圖1可以看出,新媒體對于“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的報道體裁,總體上以評論類為主,消息類為輔。評論類報道共有202篇,占總體的88.99%,而消息類報道僅有25篇,占總體的11.01%。
另外,新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時,不僅局限于熱點事件本身問題的報道,更多集中在對熱點事件背后的深層解讀、評論,總體上主要采用評論為主,消息為輔的報道體裁形式。
3.2 報道形式分析
新媒體平臺有關“榆林產婦跳樓”的報道形式共有227篇(見圖2),以文字+圖片的表現形式為主,占樣本總體的93.83%。同時,僅有少量的報道以純文字作為表現形式。這也反映了網絡新聞報道的重要特點之一,即豐富的多媒體表現形式,單一的文字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3.3 報道反應時間
新媒體在報道“榆林產婦跳樓事件”時的報道反應時間都在3天以上,其中大于3天小于等于7天的報道共有129篇,占總體的56.82%,而7天以上的報道共有98篇占樣本總體的43.17%(見表1)。事實上,“榆林產婦跳樓事件”最早是通過微博流傳出來的,但僅局限于小范圍受眾的討論,并未形成社會輿論,而在事發后第四天,涉事醫院——陜西省榆林市第一醫院——在社交媒體表態,產婦跳樓原因在于家屬,這與產婦家屬的說法不同,由此社會輿論逐漸形成。因此,新媒體是第一時間報道熱點事件的窗口,但主要在熱點事件發生后3天至7天內首次正式報道。3.4 事發后10天前后的報道數量分析
由表2可知,新媒體對于“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前后的報道數量為171篇,占樣本總體的75.33%,另有56篇是事發10天后的報道,占樣本總體的24.67%。由此表明,新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時均進行連續不間斷地追蹤報道,事發后10天內報道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媒體對于該事件的關注程度。社會熱點事件往往具有很強的社會關注點,即“新聞眼”,因此,新媒體對熱點事件的報道具有很強的持續性。3.5 報道主題分析
本小節按照報道的主要內容,將報道主題分為:事件進展、女權問題、醫療體制、醫患矛盾、醫院監管、心理問題和醫療技術水平。
由表3可知,女權問題是新媒體報道“榆林產婦跳樓事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報道主題,共有66篇,占樣本總體的29.07%。絕大多數報道態度強烈,這類報道主題主要基于“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對產婦丈夫進行批評,言辭激烈,態度明顯。如9月6日的《陜西榆林產婦跳樓自殺,她的丈夫分明就是罪魁禍首!》《榆林產婦跳樓自殺:女人,你天生就是弱者》等類型的文章層出不窮,占據新媒體報道該事件的最重要的報道主題。
另外,醫患矛盾、醫療技術水平的報道文本數量較多,這類文章主要通過回顧近年來的醫患矛盾問題進行評論。而樣本中有15.42%的報道主題集中在醫療技術水平上,通過反思產婦分娩技術的水平,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和前瞻性的評論。
事件進展這一報道主題在報道熱點事件中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這一報道主題通過對“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的最新進展進行報道,并且此類報道主題以消息為主。
從總體上看,新媒體報道熱點事件時,選擇報道主題的種類不受拘束,多種報道主題所占比例較為平衡,通過對報道主題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新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的內容上言辭激烈、報道態度鮮明,有明顯的傾向性。3.6 消息來源分析
本節將研究樣本中的消息來源分為5類:當事人家屬、涉事醫院、醫界專家、民意代表和政府。
由表4可知,新媒體對“榆林產婦跳樓事件”報道的消息來源主要是民意代表,共有177篇報道文本,占樣本總體的77.97%。大多數報道都引用意見領袖的觀點作為報道的主要消息來源,如《梁宏達:深析榆林產婦墜樓事件》《楊立新丨榆林產婦自殺的三個法律問題》等在標題上就能一眼看出是以民意代表的評論、觀點為報道消息來源,這也能看出新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時,評論大于敘述,而評論時集中引用意見領袖或是主流輿論的觀點作為報道消息來源。3.7 報道態度分析
媒介在報道新聞時往往具有一定的傾向或態度,本節根據事件內容將報道態度分為:批評家屬、批評醫院和家屬雙方、批評醫院和中立報道。
研究表明,輿論開始形成初期,涉事醫院憑借其在新媒體平臺的官微發布聲明,使當時批評家屬,支持醫院的輿論占據主流。這反映了在突發熱點事件中,新媒體為當事人提供了一個更加高效的話語平臺,而當事人的發聲有利于在事件初期形成對已有利的社會輿論。
另外,9月5日有新聞記者采訪產婦家屬,并提出了和醫院截然相反的言論,采訪家屬的這類新聞由新聞門戶網站和報紙刊發,由此形成了一部分支持家屬、聲討醫院的聲音,但并未占據主流。由表5可知,批評醫院的新聞樣本僅占17.62%,數據上直觀反映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熱點事件輿論上形成的區別。隨著醫患雙方不斷通過媒體發聲,新媒體平臺上出現了更多的信息,使該事件的真相越來越模糊,輿論也從兩種聲音分別批評醫院和家屬,演變成了社會輿論共同質疑醫患雙方。這類報道態度也成為受眾對該事件至今為止的主流態度。
4 結論
4.1 新媒體推動熱點事件受關注
新媒體在傳播熱點事件,形成社會輿論時往往經歷一個過程。其在報道熱點事件時存在著消息來源豐富、傳播速度極快的優勢,推動熱點事件受到其他媒體關注。
4.2 新媒體對熱點事件的報道具有傾向性
新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的內容上言辭激烈、報道態度鮮明,有明顯的傾向性,而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時往往具有一定的傾向或態度,這與大眾傳播媒介的議程設置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事實上新媒體報道熱點事件往往選取的報道主題為沖突性明顯、滿足受眾獵奇心理,相應的在報道過程中會重點報道不全面的信息,造成社會輿論呈現一邊倒的現象。
參考文獻
[1]安琪,吳嘉洞.從“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看網絡輿論議程設置效果[J].新媒體研究,2018(6):15-19,22.
[2]黃丹.新媒體時代如何有效引導社會輿論[J].新聞愛好者,2010(18):42-43.
[3]利薩·泰勒,安德魯·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M].吳靖,黃佩,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賈佳.試論突發性公共事件中二次輿論的形成——以“石首事件”為例[J].東南傳播,2010(2):5-8.
作者簡介:李培菡,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