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微
摘 要 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網絡輿情由于構成比較復雜,加之,受到網絡輿情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影響,無法及時、正確引導網絡輿情。而針對網上大量的不良信息,如何準確把握網絡輿情特點,加強網絡輿情的引導及其管理,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文章在深入分析網絡輿情監管現狀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的解決對策,包括創新網絡輿情監管理念、建立完善的網上輿論引導機制等,以期為類似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 輿情監管體制;引導能力;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4-0059-02
網絡輿情是一種新型的輿情形式,給我國社會發展及大眾生活帶來深刻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依托網絡表達自己的要求、情緒、意愿等信息。網絡輿情就是媒體或者網民依托網絡平臺,對社會出現的熱點問題、突發時間等表現出來具有一定傾向力、影響力的言論,并在網絡上有著特護的反映[1]。不得不說,網絡輿情形成及其傳播并不是孤立的,會受到其它構成要素、外部環境的影響,主要構成要素包含網絡輿情主體、客體、網民、關注事件等,由于其所用載體比較特殊,網絡輿情在傳播方法、途徑等方面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針對網絡輿情監管問題,提出針對性的處理對策。
1 網絡輿情監管現狀分析
為應對不斷發展的網絡媒體,一方面,人們能夠隨時運用這種傳媒對某件事、某個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煽動某些人的情緒,另一方面,人們獲得相關信息渠道及其方法展現出多樣化特點,如果發生重大事件,一時間無法獲取信息或者無法及時掌握準確的信息,就會利用網絡等手段獲得信
息[2]。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更加迅速、快捷,對于政府行政效率提出更高要求。突發事件依托網絡進入大眾視野后,國民及其社會公眾期望在相關部門需要及時、主動出面響應,公布事實真相,并促進危機事件得到圓滿的解決。但因我國已有網絡輿情監管體制依然使用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方法,信息傳輸渠道比較單一,導致政府部門在處理網絡突發輿情時響應速度滯后[3]。部分基層政府應對突發事件,依然使用傳統思維模式,抱著捂著的心理,期望盡可能縮小事件蔓延范圍,一般使用封鎖消息或者冷處理方式被動應對輿情。
眾所周知,網絡輿情固然存在歪曲、失真的內容,但從總體視角分析,網絡輿情真正表達廣大群眾的意愿。針對網絡上發生的新問題、新現象,不可一味套用應對有害信息的處理方式,例如:公安網絡信息安全部門開展網絡輿情調控工作時,主要依托全面落實網站行政管理制度,保障網站信息及其網民言論自由及合法性。具體方法在于,對網站論壇類管理人員明確其工作要求,認真審核網名所發布的內容,使用先審核后發布信息的方式,保證網絡信息合法及其與主流思想保持一致,在這一管理環節,也充分展現出行政命令及其管理手段的強制性。因對于網絡信息判斷及其把握尺度有所不同,難以真正意義上還原網民輿情概要,在這種過度重視剛性管理背景下,網絡聲音展現出單一性趨勢。當網絡輿情出現突發事件后,部分地方政府從多個視角考慮,不單并未及時向公眾發布權威信息,反之,通過壓制、封殺媒體的處理方法,這種一刀切式、刪除網絡信息等方法會保持表面的風平浪靜。網絡發展背景下,封鎖消息是最不理智的做法,網民質疑、猜忌也源自信息缺失,政府對于信息過度控制,也會使得權威信息不透明,從而出現各種小道、虛假消息泛濫的現象。在各類負面信息大量暴增后,受到這種思想的誤導,會導致網民及廣大民眾不滿情緒不斷增長,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
2 加強輿情監管具體對策
1)創新網絡輿情監管理念?,F階段,大力推動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滿足新形勢需求的一項舉措。但在部分問題上,這種形式依然停留在事后被動反應方面,主動出擊意識明顯不足,導致權威輿論在信息鏈中處在防御狀態,日常開展網絡輿情監管工作比較被動。加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虛擬社會維穩工作形式比較復雜,作為網絡監管人員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重視創新虛擬社會的管理手段及方法,通過四抓四強化管理方式,重視及其管控規章制度建設,確保各項職責落實下來。網絡管理主體重視針對網絡特點建立應急反應機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組織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與群眾溝通,前瞻網絡輿論引導中的主動,準確把握網上話語權[4]。同時,對管理控制舉措進行創新,逐步規范網絡監管工作。因此,網絡輿情監管需要變被動為主動,加大對于網絡發展、網絡輿情引導方面的研究,制定一系列促進網絡發展的政策,并組織相關力量開展科技攻關,有效解決網絡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促使網絡媒體成為促進中國發展的有力武器。
2)做好網絡輿情疏堵并舉管理。網絡信息低量或許可以暫時保障政治穩定,但長時間信息低量會使得信息貧困,表面上比較穩定的現象則是發生政治危機的前夜。對于信息進行過度控制,暴露出基層政府部門對信息公開理解及其技巧依然比較陌生,單純依靠行政命令、粗暴式壓制雖然表面上能獲得良好的效果,但容易導致與時代發展相背離。基層政府部門應該意識到,信息透明與政府公信力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做好網絡輿情管理時,要準確把握管理理念,不僅要管好,也不可管死。這種情況下,要針對主流媒體及正確的聲音,給予相應地政策傾斜,加強其信源優勢,支持他們在第一時間報道事實,從而提升主流媒體新聞學、信息性,正確引領輿情。此外,網絡輿情存在隱蔽性、互動性等特征,開展管理時,要由網絡輿情實際情況入手,不單要考慮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與穩定,也要將管理成本、網民心理宣泄需求等考慮在內,更好地開展輿情監管工作[5]。
3)建立網絡監管、收集及反饋機制。不同級別政府必須制定一套迅速、有效的篩查、甄別、處理及其反饋信息程序,安排專人注意匯總、歸納網絡輿情信息,去偽存真。通過查證可知,完善的網絡監管機制,有利于迅速處理、回應發布在網上的信息,從而抑制虛假信息泛濫的情況。同時,必須積極應對存在的網絡輿情,并把事實真相及處理結果公布出來,將最真實的信息依托權威渠道發布出來,促使網民在真實事實面前發表理性的意見,盡可能發揮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的作用,抵制網絡帶來的消極影響。必須注意,網絡媒體具有隨意性特征,有些信息其真實性存在一些水分,但任何針對突發事件的評論均不是空穴來風,不可給予忽視或者無視處理[6]。在突發事件面前,需要用事實說話,通過真實、有效的信息引導網民,從而有效解決突發公共事件。
4)建立完善的網上輿論引導機制。健全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定期分析、整理網上信息及其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捕捉傾向性問題,并在網站論壇中設置相應地議題,引導網民理性發表看法,盡可能把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扼殺在萌芽之中。同時,逐步完善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在出現突發事件時,政府可通過官方微博、網站等,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確保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建立暢通的信息傳播渠道,避免出現網絡輿情不良信息泛濫的情況。而所建立的輿情危機處理機制后,對于輿情中出現的問題不可推諉、回避,要深入研究出現問題原因,從根源上減少輿情危機事件。網絡管理者也必須關注被大量轉載、評論的內容,關注敏感話題輿論走向,及時發現正在形成或者已經形成的網絡輿論,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促使網絡輿論朝著有助于社會和諧的方面發展。同時,注意發揮意見領袖作用,部分名人、專家發布的內容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及凝聚力,采取培養認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意見領袖,正確引導網上熱點話題及突發時間的輿論。
3 結論
綜上所述,互聯網在推進社會更好發展的同時,也會給社會管理創新帶來一系列新問題,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等方面。這種情況下,應對網絡社會發展情況,需要準確定位、把握網絡輿情,依托恰當的網絡監管有效抑制網絡輿情帶來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易鵬,王永友.微媒體輿情監管困境與應對策略[J].中國行政管理,2017(10):148-149.
[2]王國華.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網絡輿情監管預測研究[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6(12):62-66.
[3]朱建華,韓全惜.加強新媒體環境下涉軍網絡輿情監管引導[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4,15(5):81-82.
[4]李鐵成,關艷鵠.關于新媒體背景下政府部門做好網絡輿情監管的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253-254.
[5]劉逢.加強涉企網絡輿情監管,做好企業思想政治工作[J].人民公交,2015(4):79-80.
[6]昝再利.淺析新媒體環境下企業輿情的監管策略[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7(3):134-137.
作者簡介:仲 微,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