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例題是數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好活教材例題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例題為例,談談如何用活教材例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材例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5
作者簡介:鐘友飚(1968—),男,一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一、調整例題順序,排除定勢干擾
比如,在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小數乘法”中,先通過例1(3.5×3)、例2(0.72×5)教學“小數乘整數”,再通過例3(2.4×0.8、1.92×0.9)教學“小數乘小數”,揭示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教師如果按部就班先教學例1、例2,往往會使學生形成“小數乘法計算時小數點對齊”的錯覺。為了有效防止這種錯覺的產生,我教學時調整了三個例題的先后順序,先教學例3,再教學例1、例2。這樣就能有效防止給學生留下“小數點對齊”的錯覺,克服小數加減法帶來的負遷移。
二、整合例題內容,優化知識結構
單元內的例題順序可以調整,單元間的例題內容也可以整合。如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的“分數乘法問題”和第三單元的“分數除法問題”,我們發現單獨教學“分數乘法(或除法)問題”時,學生作業和練習都會做,但是把這兩種問題混在一起時,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就分不清是用乘還是用除了。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情形,我曾經嘗試過將教材重新整合,先教學分數乘、除法及其混合運算,然后將分數乘、除法問題放在一起教學,收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讓學生體驗到稍復雜分數乘、除法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這樣既促進了知識的內化,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水平。
三、改良例題數據,深化學生思維
比如,五年級數學上冊第12頁例7(簡算0.65×202)。我教學這個例題時,在復習了乘法分配律后,首先把例題改成0.65×101,讓學生試做。學生很快想到了0.65×101=0.65×(100+1)=0.65× ? ? ? ? ? 100+0.65×1=65+0.65=65.65(這里的“×1”
也可以省略),然后我再把例題改為0.65×101-0.65,讓學生嘗試。學生的算法主要有兩種:①0.65×101-0.65=
0.65×(100+1)-0.65=0.65×100+0.65×
1-0.65=65+0.65-0.65=65;②0.65×101-0.65=0.65×(101-1)=0.65×100=65。針對這兩種算法,我引導學生討論:“這里要不要把101寫成(100+1)?”有的學生從算式的外在形式去分析,有的學生從算式表示的含義去理解,認為不要把101寫成(100+1);也有學生堅持認為0.65×101-0.65當中的101接近100,要把它寫成(100+1)。通過討論得出,這樣的題目要從整體觀察,通盤考慮,第一種算法雖然也行,但不值得提倡。通過改良例題數據,讓學生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中發展思維,深化思維。
四、跳出原定框框,激活學生思維
比如,六年級數學下冊第61頁的例5“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張大媽家上個月用了8噸水,水費是28元。李奶奶家上個月用了10噸,應付水費多少錢?教學時,我跳出教材原定框框,不受教材“閱讀與理解”“分析與反思”的影響,呈現例題后,我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這道題有許多的解法,比一比看,誰的解法多?”學生根據已有認知發展水平,想出了以下解法:①28÷8×10=3.5×10=35(元);②28×(10÷8)=28×—=35(元);③解:設李奶奶家上個月應付水費x元。x÷10=28÷8,x=35。組織交流時,我著重引導學生討論第①、第③種解法。第①種解法是歸一的方法,先求出水的單價,再求總價;而第③種解法,是根據總價除以數量等于單價,單價相等,列出方程。這里的單價其實就是總價與數量的比的比值,這個比值是一定的,所以水費與用水噸數成正比例關系。然后引導學生把x÷10=28÷8改列成比例式x︰10=28︰8或—=—。最后,在學生完成變式題“王大爺家上個月的水費是42元,上個月用了多少噸水”之后,將用算術方法解題與用正比例方法解題進行溝通與比較,從中發現兩種方法的共同點都是“單價一定”;用算術方法解時,要先求出單價,求總價用乘法,求用水量用除法;而用正比例方法解,用的都是“總價︰數量=總價︰數量”這一個比例式。
參考文獻:
[1]林 ?俊.研讀教材——教師備課的核心環節[J].廣西教育,2006(Z4).
[2]黃志軍.開發例題資源 打造高效課堂[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