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如霞 余宏
摘 要:以江西高職教育服務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切入點,分析了江西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教育質量契合生態經濟區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江西高職教育契合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六點建議:建立區域內人才需求預測與人才供給發布機制;形成專業布局動態調整機制;形成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機制;構建特色專業群,對接區域重點產業群;推進校企合作平臺建設;轉變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觀”,推進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區域經濟;產業結構
作者簡介:洪如霞(1967-),女,浙江義烏人,豫章師范學院信息科學系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余宏(1977-),男,江西新建人,豫章師范學院信息科學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數據挖掘、數字媒體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36-0033-04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把資本分為物力資本和人力資本兩大類,物力資本指的是諸如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資產,而人力資本主要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衍生出來的勞動能力。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都依賴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人力資本對推動經濟發展取到決定性的作用。
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履行高職教育功能的高職院校,其主要職責就在于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符合區域經濟需要的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肩負起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使命。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要深入對接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以融入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之中。反過來,伴隨著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在勞動力、技術等市場要素的配置需求拉動下,區域內的高職教育也將隨之發展壯大。
本文以江西高職教育服務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切入點,分析江西高職教育在服務區域經濟中存在的不足,探討政府、高職院校及企業間如何協調,構建有利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良性互動的機制,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一、江西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重點
(一)江西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情況
據統計,截止2015年江西省共有高職院校55所,在校生總人數達40余萬,專業設置涵蓋19個專業大類中的379個高職專業。江西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從專業點設置個數來看,排在前面的專業大類依次是財經、電子信息、制造、土建、文化教育、旅游和交通運輸等7個專業大類,所占專業數比例依次為25.79%、14.15%、14.0%、8.41%、8.08%、5.01%和4.61%,所占比例之和為80.05%;該7個專業大類的在校生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22.50%、7.81%、11.43%、14.47%、13.37%、2.37%和4.06%,所占比例之和為76.01%。第一產業專業大類(農林牧漁類)專業點31個,專業數和在校生人數占比僅為2.51%和1.05%。而材料與能源、資源開發與測繪、生化與藥品、法律、水利、公安等大類,專業點設置比較少,所占專業數比例依次為2.02%、1.29%、0.89%、0.81、0.49%和0.39,所占比之和僅為5.89%;其在校生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2.17%、1.13%、0.69%、1.39%、0.22%、0.67%,所占比之和為6.27%。
(二)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重點
近年來,江西省大力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戰略,不斷推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產業“綠化”成經濟轉型方向。生態經濟區內的重點產業領域包括:以電子信息為重點,大力發展光電、信息軟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以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突出發展汽車工業、機械設備、航空制造等先進制造產業;利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重點抓好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輕紡、有色冶金六大行業的技術改造;推進生態農業示范建設,建設一批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發展信息服務業和現代物流;充分利用生態區內豐富的自然和人文遺產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和生態文化產業。
二、江西高職教育契合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不匹配
2015年江西省實現生產總值17050億,其中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占比超過50%,三次產業產值比例為10.4:53.2:36.4,對比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江西高職各產業專業設置數量與產業產值比例明顯不匹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相對于第一產業產值占三次產值比例為10.4%,江西高職第一產業專業設置數量占比(2.51%)和在校生數量占比(1.05%)的規模明顯偏小,導致第一產業高技能人才供給不足,與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加快傳統農業向集約、高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畜牧業,建設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的產業規劃不相適應。
2.江西省高職院校的第二產業專業數量占比(29.85%)和在校生人數占比(32.20%)大大低于第二產業占三次產值的比值(53.2%),表明了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經濟產業發展的不協調性,如材料與能源大類專業數量占比和在校生人數占比只有2.02%和2.17%,這與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綠色”作為經濟轉型方向不符;生化與藥品大類專業數量占比和在校生人數占比僅為0.89%和0.69%,這與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將生物制藥列為區域內八大重點產業之一的產業布局不對稱。
3.第三產業專業數和在校生人數占比都在66%以上,明顯高于第三產業產值比例(36.4%),這有利于加快服務業的發展。電子信息大類高職人才供給充分,有利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轉型升級。但存在第三產業專業大類高職人才總體供給過剩,特別是財經類、教育類專業畢業生存在就業困難的情況。
4.生態經濟區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的部分專業在江西高職教育中卻出現空白,如石油化工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精密機械技術等,這不利于生態經濟區的產業發展。
(二)高職教育質量與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不協調
江西高職教育的規模走在全國前列,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55所,在校生規模達到40余萬,但江西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相對于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對高職教育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專業布點同質化,專業缺乏特色。據統計,全省超過九成以上的高職院校開設了“計算機應用技術”相關專業;超八成以上的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另外,經濟管理類的商務英語、市場營銷、會計等專業也非常多。但“數量大”并不代表“質量優”,根據“上大學”網發布的《全國高職院校專業技能實力排行榜》,江西省僅有27所高職院校的共81個專業技能入榜,其中,進入全國前三的只有 “會計技能”、“現代物流儲存與配送作業優化設計和實施”、“工業分析檢驗”。
2.校企合作不夠深入。近年來江西有不少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合作進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企合作的普及性不高,有效的校企合作僅停留在少數學校的部分專業;二是校企合作的深入性不夠,企業在教學計劃制定、教學內容的精選、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方面參與度不高,依靠專業安排產業、結合專業的應用技術進行產品研發的能力還很弱,大多數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將企業充當學生的實習基地的層面上。
3.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滯后。經濟轉型升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的進步、觀念和體制的創新。相對于歐美國家比較成熟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觀念滯后。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也認識不深,注重學生的簡單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對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雖然近兩年江西的高職院校響應國家號召,開始陸續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的有關課程,但由于課程內容缺乏針對性、不能與學生所學的專業進行結合,課程設置不系統,加之缺乏實踐活動環節和有經驗的專業老師,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無法使學生形成系統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
三、江西高職教育契合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
(一)構建有利于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良性互動的機制
為了使高職院校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使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形成良性互動,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效的反饋機制,能將產業轉型升級對高職教育的新要求及時做出評估,并將結果反饋給高職院校。
1.建立區域內人才需求預測與人才供給發布機制。所謂區域人才需求預測指的是根據區域GDP、PMI指數、第三產業增加值等相關數據,通過一定的統計分析和預測技術,對區域內人才需求的數量、規格和結構進行預測。人才需求預測和人才供給發布機制能有效地引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重點向區域內的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領域傾斜,優化區域內的行業或產業人才供給結構,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人才供給結構的動態調整。應該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立區域內人才需求預測與人才供給數據共享與應用平臺,根據江西省的實際情況,可以由省人力資源部門及省教育廳牽頭,聯合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辦公室、省統計局、省工信委及地方政府部門,對應用平臺中的數據庫內容進行不斷完善和更新,切實解決 “數據孤島”問題和行業領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2.形成專業布局動態調整機制。江西省教育廳要指導高職院校從傳統的校內封閉式專業結構調整模式轉向市場需求導向型辦學,特別是根據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區域人才供給結構。基于前文對江西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適應性的分析,省教育廳應該規劃并指導在全省高職院校中圍繞農林漁、光電信息、新能源、生物制藥、汽車、物流和旅游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一批重點專業群和特色專業,與此同時,對財會和教育類專業規模進行適當收縮,以形成與區域產業結構相匹配的高職專業布局。
3.形成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機制。以就業崗位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教學內容與行業崗位對專業技能的要求十分密切,具有實時性,為培養適銷對路的高職人才,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應該成為高職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教學內容動態更新,首先要建立穩定持久的教學內容更新的資源來源的渠道。毫無疑問,教學內容的更新應以崗位需求為牽引,高職教學資源供給的主要源頭就是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定期組織與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交流與協作,使教學內容的資源供給更有針對性。其次,針對來自行業企業一線崗位的實踐教學資源,高職院校教學人員必須根據教學對象特點,進行加工處理,把通過實踐積累獲得的雜亂的、缺乏條理的原始資源轉換成邏輯規范的、有效的教學內容。
(二)加強高職院校基礎能力建設
1.構建特色專業群,對接區域重點產業群。為滿足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點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江西高職院校應該主動調整專業布局、以專業對接產業,提高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重點建設與產業鏈深度契合的專業群。江西省級教育管理部門應當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引導高職院校以自身的優勢專業為核心,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構建專業群。政府部門應該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在全省高職院校中遴選一批示范性特色專業群,進行重點投入,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和師資隊伍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全省高職院校專業水平整體提升,推動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產業深度融合,滿足區域產業升級對高素質人才需求。
2.推進校企合作平臺建設。校企合作指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對接產業企業需求、企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即通過企業和高職院校雙方的密切合作來共同培養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企業與高職院校之間的合作要以市場的調節為主,但是政府要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江西省政府可以聯合教育、財政、稅收等部門,出臺支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有關稅收優惠和投入保障政策,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充分調動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積極性;優化投入結構,將教育經費的增量部分重點用于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特別是加大對校企合作育人項目的投入。江西省級教育主管部門,要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立項一批校企合作項目,推動校企合作育人在“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及就業基地”、“共建師資隊伍”、“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共建課堂”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高職院校組建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要主動作為,發揮自身的人才和智力優勢,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高職院校可派遣專業教師深入企業進行頂崗實踐,讓教師學習到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所發展的新技術,然后將它帶回學校,反哺課堂教學。
3.轉變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觀”,推進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推動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轉型升級,要抓好創新和特色兩大關鍵,推動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地轉變“人才培養觀”,加大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意識的培養。首先,學校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選取方面,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要有利于培養學生在本專業相關領域內的創業意識。其次,學校要與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創新創業基地,便于創新創業教學實踐的開展。企業要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的實踐活動崗位和項目指引,這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也可以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方向提供參考,從而形成雙贏的結果。另外,政府應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和加大資金投入。針對在校學生的創業活動,簡化審批流程和手續,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以降低學生創業的成本和門檻,便于在學生中形成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政府應該提供專項資金,為在校學生提供包括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培訓中心等在內的相關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王進.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分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5(8):70-75.
[2]麻智輝.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布局基本構架[J].企業經濟,2008(8):80-83.
[3]劉斐.我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冷熱兩重天[N].江西日報,2015-07-21.
[4]李仲秋.基于專業群的高職專業學分制改革探析[J].職教通訊,2015(8):43-44.
責任編輯 蔡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