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工匠精神,形成系統優化的知識體系,最終成長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高職教育的著力重點,也是新時代賦予高職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使命。本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立德樹人”的視角提出了在英語課堂上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 人文素養培養 英語課堂
【基金項目】2017年外教社——甘肅省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096-02
一、立德樹人與人文素養
“立德”,即“樹立德業”,提高道德修養,“立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其中“立德”是前提甚至根本,只有先“立德”,才能“立功”、“立言”,才可能 “不朽”?!皹淙恕奔磁囵B人才,正如《管子·權修》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彼f,乃百年大計。
“人文”即“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盵1]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素養”是指“經常修習涵養。如:藝術素養;文學素養。”人文素養就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是建立在對一定的人文知識擁有和內化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學識和修養,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2]既包括人文知識,如語言、文學、歷史、藝術等關于人文領域的知識,同時還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人文精神是指對人的價值、尊嚴、人與人關系、人與社會關系等的理解。人文行為是在這些人文精神指導下的實際行為。人文知識是基礎和前提,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行為是目的和表現方式。人文素養的培養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把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從而規范人文行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這就要求教育從業者不僅要涵養自身的內在品質,更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不斷培養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使其成為與當前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
二、大一新生人文素養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筆者對所任教的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2017級480名大一新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隨機抽取30名女生、30名男生,分別進行了訪談。調查、訪談的內容主要涉及對人文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人文精神的認知情況和對人文行為的認同情況等三個方面。
1.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的基礎知識匱乏
受高考指揮棒影響,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的學習以應試為主,很少涉獵課本外的人文知識。中國四大名著的內容都是通過看電視劇得知的,也有學生看過書的簡介,但沒有讀過原著,感興趣的大都是網絡小說等快餐文化。對于國內外著名的音樂作品、繪畫作品大一新生也知之甚少。
2.道德修養欠佳,與人文精神背離
受社會上功利主義思潮影響和西方文化的滲透,調查對象普遍有一切向“錢”看價值取向和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行為取向,大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不夠,學習被動,沒有自主學習、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有些學生甚至對自己的學業和人生沒有系統和長遠規劃,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甚至有個別學生存在厭世、精神空虛等“人文危機”。
3.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能力較弱
筆者在問卷中列舉了有關處理問題能力、表達溝通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等的情境選擇,比如,上課遲到了你會怎么做?被老師批評了你怎么做?宿舍與舍友發生矛盾時你會怎么做?失戀了你會怎么做?團隊合作中出現分歧,你會怎么做?結果顯示,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普遍欠佳,社交能力不強,情感生活豐富但比較隨性,容易陷入恐懼或傷感,對學業投入的主動性不夠,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創新意識。
教育部 2007 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在以往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重語言技能的訓練,輕人文思想的培養。教學側重點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的教育已經變成了高難度的知識訓練,而忽視了語言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的多元價值、文化內涵及對人的精神的關注,導致了學生知識面窄、文化底蘊薄,從而出現缺乏人文素養的“文化失語癥”。可見,對高職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
三、英語課堂人文素養培養的實施路徑
1.貫徹實施“課堂五分鐘立德樹人工程”
“課堂五分鐘立德樹人工程”是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的一項教學工程,即教師利用課堂五分鐘,以課堂行禮與行為管理、課堂考勤與課業考核、案例引入與精彩一刻為契入點,開展行為養成、文明禮儀、傳統文化、思想政治、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主題教育,切實做到立德樹人。高職學生就讀大學的起點低,英語基礎差,同時對語言學習認識的不足和學習策略的缺失導致了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對學校和專業還沒有建立認同感,對人生和學業也沒有清楚的認識和長遠的規劃,甚至有的學生抱著混日子的心態,滿腦子的吃飯睡覺打游戲。英語課堂五分鐘正是從端正學生三觀入手,采取多種形式的雙語互動,一句名人名言的講解,一首古詩的雙語翻譯,一則時事新聞的雙語播報,一條學院發展動態的英文展示,都可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開啟學生的心智之門,為培養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構建“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
體驗式學習理論由David Kolb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該理論認為體驗式學習是一個四階段的循環周期,Kolb模式的精髓在于最好的學習效果是在經歷了具體體驗、觀察思考、抽象概念、主動實踐這一循環過程之后取得的,其中關鍵一環在于體驗情景的設計[4]。David Nunan指出,對教學理念各個方面都有深遠影響的就是從傳授式模式向體驗式模式的轉變。美國跨文化交際學者Patrickck提出的文化教學理論中,文化體驗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關的情景,營造文化氛圍,以體驗和實踐的有機結合為途徑,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5],其中體驗是觀察與反思的基礎,觀察的結果會同化到由演繹推理所產生的新的認知或理論中去。然后,這些認知或假設行為行動的指南將會指導未來的行動,產生新的體驗。
3.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英語課堂教學是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僅把語言視為工具,勢必遮蔽語言教育的真正含義,即人文素質的提升和思想情感的熏陶。這樣的語言教學是缺乏靈魂的教學。由于英語教師經常接觸西方文化,在課堂教學的時候難免會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和西方文化的介紹,而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培養和熏陶。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至上的價值取向與人文精神。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好尺度,辯證地對待不同的文化,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西方優秀文化,也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本土文化的推介,了解兩種不同的文化群體活動和其產生發展的實質做到揚長避短,汲取精華。比如給學生介紹傳統文化基本概念如仁、道、德、二十四節氣等的英文表述方式,傳統節日的英文表達方式和來歷,學會用英語介紹本地的文化景觀,會用英文介紹本校的辦學特色和專業設置等,讓學生對自己的國家有自豪感,對自己的學校和城市有歸屬感,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實際交際能力,從而為學生將來國際化背景下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4.建立高素養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師資隊伍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育是一項具有道德性的實踐活動,教師作為教育活動之人格化的承擔者,是在“傳道、授業、解惑”中將蘊含在優秀文化中的文化價值汲取出來并予以提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喚醒學生心中追求完美的人文渴望。因此需要一支既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基礎,又要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等學科領域都有所涉獵的高素養的師資隊伍,培養英語技能熟練全面、人文素養深厚、知識面寬廣、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能夠較快適應各種工作的專業人才。并且要通過制度創新和價值導向來引導教師隊伍牢固確立立德樹人的職業理想,加強能力鍛煉和崗位培養,注重提高教師的道德素養和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注重培養教師的責任意識,提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人能力,造就一支講政治、有德行、講團結、有水平的德育隊伍,不斷夯實德育工作的基礎,凝聚強大育人合力。
四、結語
外語教學有應用目的,更有教育教養作用絕不能只顧應用目的,卻忽視教育教養作用,否則,將是嚴重的瘸腿教育,是對外語資源的浪費。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立足校本轉變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在夯實學生語言應用技能的同時,傳授教學素材中涉及的政治歷史、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各個學科領域的人文知識,促進大學生將科學的知識理念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轉化為自身的人格、氣質和修養,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素養,成長為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兼備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692
[2]唐西京.論圖書館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中的作用[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2):8-10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郭佳等.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探討[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5(9):76-78
[5]陳西雁.作為文化實踐的語言學習[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9(3):131-134
作者簡介:
張建國(1975-),女,甘肅會寧人,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