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程 王輝 方蕊 趙麗萍 朱猛
【摘要】與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形式的教學模式不同,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溝通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發散性創新思維,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本文主要闡述了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在《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課程中的應用方式及意義,為類似醫學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 思維導圖 醫學數據管理與分析
【基金項目】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2016年醫學教育研究立項課題(2016B-FF058, 2016B-JX007);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項目編號:PPZY2015A067);2015年教育研究課題(JYQ2015132);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預防醫學”品牌專業建設工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3-0221-02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1]。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高與自我開拓,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確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遇到的問題,據此控制教學進度,更為重要的縮短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融合了知識講授與吸收理解的過程,從而達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目的[2]。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導圖、腦圖、概念地圖等,是英國著名學者Tony Buzan于20世紀70代所創。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按照發散性思維的特征,將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利用圖像、顏色、線條以及符號等在各主題關鍵詞之間建立起記憶鏈接,在表現形式上其呈樹狀發散結構。思維導圖能夠充分利用人的左右腦的機能,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可視化的方法。因其符合人類大腦放射性思考的自然思考方式,以人類大腦最為熟悉且效率最高的圖像表征方式將發散性思維具體化、可視化,故在教育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已較為普遍并產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
《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這門課程涵括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和計算機軟件等相關課程知識,將醫學研究的設計、數據收集、錄入、整理、統計分析和結果解釋等作為一個連續的過程,理論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系統、全面地進行介紹,故其所涉及的知識面繁雜,是一門系統性極強的學科。思維導圖僅用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可以將一節課、一個單元的知識,甚至是一本書、一門課程的知識“梳理”完整并將其“壓縮”成僅有關鍵信息及其聯系構成的一張圖,冗余信息的刪除極大地加速了信息的積累,減輕了大腦記憶的負擔。另外,因思維導圖注重呈現與核心主題有關聯的內容,對各知識點進行了有機地分層關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采用思維導圖,能使學生迅速關注并把握學習中的重難點,圍繞著核心知識點發散思維,實現各級零散知識的系統化,從而達到知識運用的融會貫通[3]。
一、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的實施步驟
在教師與學生相互熟悉的基礎上,借鑒其他學科互動式教學和思維導圖的運用經驗,結合《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的教學實踐經歷,可以從課程課堂教學前、中和后三個方面展開:
(一)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互動式教學的課堂教學前內容準備
首先,互動式教學的基本必要前提是基礎理論知識。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畫出一張預習指導的思維導圖,然后學生以此為參考,有目標、有計劃地做好課前預習,同時要求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出該章節的思維導圖,圈出自身感興趣的知識點并將其反饋給授課教師,促進師生間的互動 [4]。
(二)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互動
一個完整的互動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5個環節,即學生分組、自選題目、互動準備、課堂互動、點評總結。
1.學生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這是組織互動式教學最為簡單也較為高效的一種形式。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互動式學習中,每個小組的成員6-8人比較合適。
2.自選題目:分組完成后,小組之間可以根據之前按照自己興趣設計的教案選定題目就相關問題互相交流討論。
3.互動準備: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按照自己對章節知識以及所要解決的問題的理解,繪制出思維導圖。在繪制思維導圖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積極討論,各抒己見,最終繪制出令自己滿意的學習圖。
4.課堂互動:通過要求學生在聽完教師的基本講解后,當堂進行歸納總結、繪制思維導圖并根據思維導圖闡述自己的認識,鼓勵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以進一步增強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師生雙方應尊重彼此的思想碰撞,相互配合。
5.點評總結:課堂結束后教師應對所有小組的討論結論準備及課堂互動過程進行點評總結。因此,教師的點評應當包括概括研究內容、理清研究思路、闡明正確觀點以及需進一步修改完善之處等,同時對學生的認真配合、互動熱情和探討精神應予以鼓勵或贊許。
(三)課堂教學后,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并準備下次課互動的內容
在學校里,無論什么課程,學生都會接受一次或多次的考核,即考試,學生若想順利達標甚至取得高分,就需要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回顧,也就是一個歸納總結整理的過程[5]。采用思維導圖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用簡單的線條將各知識點合理串、并聯,使知識點層次分明、重難點清晰。所學知識在歸納整理的過程中就會因完整流暢的思維而實現自我內化。因此,若學生能利用思維導圖熟練掌握已學章節知識,形成創新學習思維,學生接受新知識的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
二、討論
通過實踐,以思維導圖基礎的互動式教學在《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課程中的應用為該課程的教學帶來了眾多積極效應,主要體現為:
1.從教師角度:首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想要實現高效的互動式課堂其基本前提和保障就是進行有效的備課,而思維導圖可以利用簡單的線條將各知識點有機地串、并聯起來,直觀化的結構可以使繁瑣的知識主次層次分明,因此,若教師采用思維導圖進行備課可促進自身對教材的完整把握和理解,有效地避免授課內容的隨意性以及重難點問題的遺漏;其次,《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這門課程集合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和統計軟件等多個學科為一體,是個理論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的學科,若僅采用傳統的授-受教學方式,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一定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相反,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提倡個性化教育,重視每一位同學的獨特見解,能夠幫助教師維持較活躍的課堂氣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最后,思維導圖開放式的結構有利于知識的拓展和新舊知識的銜接,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允許學生對教師所教知識提出質疑,在某種意義上也對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應變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鞭策教師不斷學習以完善自我,做真正的榜樣。
2.從學生角度:第一,“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自己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捷克著名教育學家Comenius如是說。故對于學生來說,有效的課前預習就是其取得良好課堂學習的重要基礎。思維導圖作為具有引導意義的一個學習工具,以圖譜的形式展現章節的知識框架,學生們在預習過程中若采用思維導圖作為向導,并通過自我學習畫出即將學習章節的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增強自我學習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對所學知識難易程度有初步了解進而降低認知負擔;第二,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課堂改變了學生原來機械被動接受知識的模式,讓他們成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有效地激發起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第三,在復習階段,由于《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涉及學科較多,知識點多而雜,學生們想要順利通過考核甚至取得高分并非易事,而這時候如果應用思維導圖法幫助梳理知識點、建構知識框架,并通過課堂互動的形式進行盲點掃除的話,就能使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總而言之,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成功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言堂”和“滿堂灌”的缺點,是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為主體的,強調師生平等交流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而不僅僅機械的理論和照葫蘆畫瓢式的操作;另外,在《醫學研究的數據管理與分析》的教學過程中,以思維導圖為基礎的互動式教學能夠滿足我們一方面想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能發展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定華.美國布朗大學的教學特色[J].中國大學教學,2003,(2):26-28.
[2]段繼揚.創造性教學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張豪鋒,王娟,王龍.運用思維導圖 提高學習績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2005(12):13-15.
[4]郅庭瑾.從發現教學到研究性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1): 43-46.
[5]李兆強,蔣善利.基于思維導圖在醫藥數理統計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 2015(11):194-196.
作者簡介:
戴俊程(1983-),男,漢族,江蘇常州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因組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
王輝(1983-),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營養流行病學、分子流行病學。
方蕊(1994-),女,漢族,安徽安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基因組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
趙麗萍(1978-),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學。
朱猛(1989-),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基因組流行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