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環
【摘要】江澤民總書記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現代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數學教學 培養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179-02
在新環境下,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以創新教育思想為指導,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善于更新教學方法和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小學數學教學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激發創新情感,培養創新意識
教育教學是師生之間知識信息傳遞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不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這一活動過程需要創新情感為動力。創新情感積極的興趣、強烈的激情、探求知識的沖動等都是創新情感的促成因素。
1.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由“讓我學”到“我要學”,由“學會”到“會學”,把被動的學習轉化成主動的求知。
2.教師要以評價的激勵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最大限度的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以便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求知欲。哪怕是學生記熟一句乘法口訣,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贊揚,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3.要真誠關愛每位學生,尊重每位學生,保護每位學生的創新精神,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根據情況,從不同角度給予肯定,調動學生積極創新的意識。
4.要構建寬松、民主、和諧的創新氛圍,盡可能的調動學生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主動創新、樂于創新,自覺培養創新意識。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即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充分發揮出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出創新熱情。而良好的情境創設,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對問題深究的強烈熱情,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營造質疑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體現主動學習,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并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為生疑、質疑提供時間保證。
四、鼓勵獨立思考,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性的人才應善于獨立思考,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既提倡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同時也應該重視給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的機會。允許他們大膽設想,敢于質疑,放手讓他們去探索、去思考,提出獨特的見解,在探索中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學習“百以內筆算加法”,教學時首先復習有關的舊知識,然后出示例1:64+25,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用豎式把這道題做出來,完成后教師問:“你是怎樣列豎式的?為什么這樣列?”學生都做出正確的回答,教師說:“同學們說的都很好,那么計算時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有的學生回答:“我是從個位加起的……”,有的學生回答:“我是從十位加起的……”計算結果一樣,卻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做法,這時教師說:“有的同學先算個位,有的同學先算十位,結果都相同,先算哪一位好呢?我們再算一道題。”出示例2:35+27,讓學生自己做,做完,有學生站起來說:“應先算個位,因為個位5加7得12,算十位時,應加上這個十,如果先算十位,不知個位上是不是滿十,十位上的數無法確定。”隨之,其他同學也都得出相同的結論。由此,師生共同總結筆算法則。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帶著問題大膽探索,更重要的是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培養了創新意識。
五、加強合作化訓練,培養創新意識
在新課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展開討論,通過小組成員各抒己見,相互啟迪,教師適時點撥引導,開拓思維,實現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三步應用題”時,先給出36、12、2三個數,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編出三步應用題,看哪一組編的最快、最多、最恰當正確,并選代表口述,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涉及到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只要我們教師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在教學中以知識教學為基點,精心設計提問、練習,多給學生留些質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機會,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不斷引導學生積極的自我表現,學生的創新潛能就一定會得到有效的開發。
參考文獻:
[1]陳金龍.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學周刊2017年31期
[2]劉金寶.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科普童話2017年29期
[3]林愛琴.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芻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