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摘 要:音樂欣賞課堂,就是將音樂欣賞從原本無意識的聽進入到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首先要開展學生形象思維空間,"以樂為本",在音樂欣賞中滲透音樂要素,讓學生真正地聽懂音樂、走進音樂;音樂欣賞課堂,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的主觀色彩,在豐富的形象思維基礎上喚醒及遵循的學生個性思維。"以生為本",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及分析,讓學生有著一個思辨的過程,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在音樂欣賞課堂上力求開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拓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使每個人都成為音樂的欣賞者。
關鍵詞:音樂欣賞;形象思維;求異思維
一、形象思維與求異思維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作用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雨果。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展開思維的空間,從形象思維遞進到求異思維才能真正達到音樂教育目的: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
(一)形象思維是對形象信息傳遞的客觀形象體系進行感受、儲存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是創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音樂欣賞離不開形象思維,一切音樂欣賞都必須通過欣賞者的形象思維,去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由此而撼動欣賞者的內心情感,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感受到的是富有生命的音響打開了心靈的窗戶,于是,神游萬里,思接千載,萬象分披,百情交集,在形象思維過程中感悟音樂。
(二)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是一種從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來思考問題的方法。其主要特征表現為:多向性、靈活性、獨創性。筆者在多年的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體會到:求異思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聆聽興趣,因此在欣賞音樂時,通過求異思維拓展,可以使學生在課中對學生內容產生濃厚興趣。然而,很多音樂欣賞課堂的現狀并不樂觀,只從教師的主觀感受出發,不注重學生求異思維的形成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僅僅把學生放在“欣賞者”上而不是“鑒賞者”的地位。筆者認為:在音樂欣賞中,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見解及分析,讓學生有著一個思辨的過程,能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進一步剖析,提升了音樂鑒賞能力。
二、形象思維與求異思維在音樂欣賞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一)“以樂為本”,在滲透音樂要素欣賞中開展形象思維。
“聽音樂”對一般人來說是一項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休閑活動,但音樂欣賞中的形象思維則是比聽音樂需要更高層次的心理活動,但這并不是非要音樂專家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只要教師能通過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的講解、提示、倡導“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的教學理念,開展音樂形象思維,將聽者從原本無意識的聽進入到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學生通過領會音樂要素(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人聲和樂器聲的感受與聽辨,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音樂結構)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激發對音樂的共鳴,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音樂的欣賞者。
1.領會力度、速度的變化,開展形象思維空間。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行進中的歌》一課中,通過四首風格不同的中外進行曲《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婚禮進行曲》《葬禮進行曲》《拉德茨基進行曲》的對比欣賞,學生聽后能說出自己對每首樂曲的感受,這時教師完全可以在節奏、情緒、速度、節拍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使之感受到以上要素的變化與音樂形象的關系,使學生在深入理解音樂的基礎上了解音樂表現的規律。
2.聽辨音色、節奏的變化,開展形象思維空間。例如人音版八年級下冊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相會”一段中,作曲家用小提琴象征女性纖細、柔和的音色,用大提琴象征男性深沉的音色,通過引導讓學生想象小提琴和大提琴分別象征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形象,從而引起他們對《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發展的聯想。使學生通過這種音響的描繪,對相關生活形象和意境進行想象,達到對音樂情感內涵的把握。
3.理解旋律、和聲、音樂結構的變化,開展形象思維空間。例如在人音版八年級上冊《春江花月夜》一課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樂曲分段,他們有的是根據力度、速度劃分;有的是根據旋律、音調的變化劃分;有的根據情緒的變化劃分。接著我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有速度、力度、情緒、節奏等的表現手段,這些表現手段對刻畫各種音樂形象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變化也會使音樂形象發生變化。于是在分段欣賞時我啟發學生從旋律、和聲、音樂結構等的變化想象樂曲所描繪的畫面。
(二)“以生為本”,在發揮個性自主欣賞中拓展求異思維。
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學生可對問題的反饋求異。生本課堂營造了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課堂環境,給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自由自在的放飛。一問多答是學生求異思維的一種表現,如提問音樂描繪了什么樣的場面?塑造了什么樣的音樂形象?學生從初步的感受音樂上升到用各自的手段表現音樂時,可采用自由表達的形式,讓學生進入一種愉悅寬松的思維境界,每個人展開豐富的想象,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讓我想起了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我深信,音樂的美是思維豐富的源泉”。
2.“以學定教”,學生可對欣賞的內容求異。例如在上人音版八年級下冊《山野放歌》這一單元時,學生對教材里的歌曲不喜歡聽,有的在偷笑,有的甚至捂起耳朵,課堂效果很不理想。課后我進行了反思,由于現在大部分學生對民歌不熟悉,不理解,認為它老土所以采取了抵觸的情趣是難免的,我為什么不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新整合教學內容呢!由于緊緊抓住了作品音樂美的特征,選擇了學生喜歡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讓學生自己當了一回老師,拓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情感體驗中,學生對民歌藝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深深為之吸引。所以作為教師不應該抑制學生,而應讓學生多發表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研究。
3.“教無定法”,學生可對課堂的教法求異。傳統的音樂欣賞總是有即定的模式,課堂上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學生在教師的喋喋不休中失去了欣賞音樂的興趣。倒不如適當的開放課堂,充分開發學生的教育資源,讓學生也參與到教師的角色中,為教學出謀劃策。教師變“主導”為“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了個性自主欣賞。教學由“自得其樂”為“與生同樂”,真是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1]曹理等,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